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姓氏文化遺蹟之古韻盎然的滕國故城

解讀百家姓滕姓。滕氏文化遺蹟之古韻盎然的滕國故城,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

姓氏文化遺蹟之古韻盎然的滕國故城

滕國故城位於今山東滕州城西南約七公里,地處平原。據明萬曆《滕縣誌?古蹟志》載:故城“城週二十里,內有子城”。今日故城,城垣依稀可見。“外城”略呈方形、東西橫陳。城西牆外南去,有一段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護城河,城內東、南兩側各有窪沼一片。積水成澤,遍植蓮藕,有“兩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稱。

“子城”即內城,坐落於外城中央,高出地面約四米,略呈方形,周長十餘里,城牆上的槐樹綠葉成蔭,花香四溢。城東北隅有一高臺,為戰國時滕文公所築,故稱“文公臺”,亦稱“靈臺”。《詩經?大雅?靈臺》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公臺上尚存文公祠,《謁文公祠》詩句贊曰:“擾擾群雄事戰爭,獨談仁義不談兵,憑凌齊楚今何在?贏得長存善國名。”臺下有一池為“靈沼”。《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文王以民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為靈臺,謂其沼為靈沼。”滕文公築靈臺,掘靈沼,取與民歡樂之意。幾千年來,文公臺上先後建築滕王閣、文公祠、真武廟、文昌閣等。

臺前有兩株古槐,東西對峙,古韻盎然,盤根錯節,虯枝擎天。古槐為唐貞觀年間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為國家一級古樹。據傳臺前曾有“七楊八鬆九棵槐”之說。今日古槐,歷盡滄桑,蒼勁依舊,夏日綠葉蔽日,冬日虯龍舞天。時逢盛世,澤承陽光雨露,生機勃發,古韻流芳,溶天地之靈秀,被稱為“神樹”。

昔日靈臺、靈沼、古剎、古槐,依樓閣殿宇之勢,梵誦笙管之音,晨鐘幕鼓,綠天如幕,殿壁森森,頗具規模。

今日文公古臺,幾經修繕。古臺保持原始臺基,高約十米,東西六十餘米,南北五十餘米。臺上建有高數十米古式雙重簷頂的文公樓,武中奇先生書寫的“滕文公樓”與王學仲先生書寫的“為善興滕”鉅額懸於樓上,悠遠古樸,飛簷碧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絕勝於昔日樓臺之雄觀。文公樓殿內陳列著“文公問政”蠟像。滕文公問政於孟子,然友、畢戰等群臣聆聽,史官筆錄,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樓兩翼為對稱古式遊廊,鑲嵌滕國十大名人雕像。

文公臺正門有清代魏積查磚刻楹聯:“古蹟近荊流,曾向高臺懷世子;遺封原叔繡,莫將飛閣誤滕王。”上聯中“世子”即滕文公,是指後世懷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聯中“誤滕王”之說,是因為此處本應祀奉滕文公,而時下卻供奉了玄武大帝,此處飛閣非滕王之閣。“誤滕王”另有一說,據明萬曆《滕縣誌》載:唐貞觀十三年,貴族李元嬰封為“滕王”,因其昏庸無道,魚肉鄉里,被貶謫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在那裡又仿建了滕王閣。唐代詩人王勃一篇《滕王閣序》使之名聲遠揚。該句意在點出勿將此處飛閣與唐代李姓“滕王”相誤。可見當時文公臺之壯偉。

文公臺東側有古碑林,薈萃了唐代以來的三十餘塊碑碣。碑林中央立有宋代“聖諭碑”,為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宋太祖趙匡胤聖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今觀之不僅為書法的精妙所吸引,更為頗有深意的文字所動。撫今思昔,感慨萬千。

今日文公古臺,地處墨聖故里,北鄰孔孟之鄉,南望楚天祥雲,西瀕微湖碧水,風光獨秀,物華天寶。正以嶄新的風貌迎接訪古尋幽、懷古思賢的文人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