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姓氏文化淺說之郝姓的家族精神

解讀百家姓郝姓。本期我們來說一說,郝姓的家族精神。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77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

姓氏文化淺說之郝姓的家族精神

開拓——郝姓的家族精神

縱觀郝姓發展的歷史,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

當初伏羲氏族太昊之時,生活位於在南方的淮水流域地區部落叫做郝省氏族,向西遷徙、繁衍生息到神農氏族炎帝時代,經過分支發展形成幾支的郝骨氏族、郝胥氏族等郝人由秦嶺的周南山以北渭水流域地區一個崇拜赤邑的小氏族向河東遠徙,進入太原盆地,儕身東夷之間,後來異軍突起,成為勢力、地位僅次於黃龍氏族的鳳凰氏族,並把氏族圖騰由赤邑改為赤鳳凰,靠的就是一種在艱苦環境中不斷適應,進而奮起和不拘泥過去的開拓精神。

後來,郝氏族又隨著東夷氏族的主支遷入中原地,開始以農耕為主的新生活,並建立起一個治理渭水聞名東西郝和一個以善於陶器製作著稱的大原之郝。

在這種社會大變遷中,許多群體都被淘汰了,只有那種具有開拓精神的群體,才能適應新的環境,在社會大演變中生存和發展起來。

當郝方國被春秋時期晉秦等泯滅後,郝方國遺民又是靠者他們的開拓精神,一部份在征服西南土蠻的過程中發展為著名的筰都夷,另一部份則留在郝方國故地,在新的環境中作為普通的族姓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演變成秦漢時期著名的太原郝氏。

在中華民族開拓東南的浪潮中,郝姓又走在前列。正是其不斷向外拓展的家族精神,鼓舞者一批又一批的太原郝姓成員向東南未開發地區移民。故郝氏族姓對東南豫冀魯皖蘇等地區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郝姓在開發豫冀魯皖蘇等的過程中,自身又不斷壯大,成為當地的大姓,而豫冀魯皖蘇等更成為今日郝姓最集中的地區。

公元七六五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掖縣北陵郝氏大始祖郝肸,字伯泉公分家送子出征的那一壯舉,更是郝姓開拓精神的最典型和最完美的體現。

這位偉大的郝姓祖先的旨意:池內之魚,遠遜雲間之鶴。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故土,而應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與孔老先生的“父母在,不遠逰,逰必有方”的迂腐論調相比,何其高明。郝氏子孫感受到一種使人人振奮,鼓舞的偉大力量。又云:“遠逰外境非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外面的世界與家鄉不同,一個開拓者必須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征服新的環境,四海為家,正是當今廣大拓殖海外的華僑華人“落地生根”生活的預見。

故在《客家源流考》中對此評價得好:此語句雖淺,而用意則深長也。又云: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三男兒當自強。這種人定勝天思想和對未來的信心,正是開拓者的必備素質。這首粗淺的詩,字裡行間,卻處處充滿著一種使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神氣。這首小詩,這種開拓精神,使郝伯泉公的子孫,從掖縣走向豫冀魯皖蘇等各地,走向四方,散佈中華大地。這種開拓精神,鼓舞者無數郝姓子孫,從東方沿海地域拓展中華大地,走向海外,將郝氏族姓的種子,撒播於全世界。

這種激勵者郝姓子孫的開拓精神,歸結起來便是:

一:是遠大的目光,既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又要有不安於眼前的精神;

二:是志在四方,不戀故土,積極向外拓展的精神;

三:是頑強的適應能力和艱苦奮鬥精神,能適應和征服新的環境;

四:是人定勝天的思想和強烈的自信心與自傲氣質。

(三)族譜:尋根問祖的神聖證物

中華禮制,家必有祠,族必有族。因此,在昔日崇尚家族主義的中華普通家庭中,族譜成為一種很常見但又至為神聖之物。

一部優秀的族譜,記錄者一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的無始無終的過程,如果這個家族從來沒有停止過修譜的,可以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

活在譜中的一代代子孫,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無不反映出他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徵。這種變化不已的客觀存在,與恆定的家族血緣遞傳,形成了族譜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可以從中領悟出一個生命群體的強大力量,一組種族遺傳的神祕密碼,一種超越歷史侷限的闊大視野。

雖經“破四舊(舊制度、舊文化、舊思想、舊風俗)”的掃蕩和“文化大革命”之火,仍有許多郝姓族譜劫後餘生。由於近幾年來,在海內外郝姓中,又悄悄地興起了一種修譜尋根熱。

(1)郝姓譜牒源流譜牒之學,起源很早。郝姓譜牒源起何時,史無明載。

郝元烈先生遺存的族譜記載:傳說早在先秦,便有郝省氏族第五十一代郝晏,創修最早的郝氏宗譜傳後,因為商周時期,郝方國已是一個獨立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記錄郝方國貴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故商周時期便有郝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秦相上卿霍雲君郝晏刪改增修郝氏族譜,並將譜系上呈御覽,在山西太原盆地一帶流傳的《郝氏族譜》,堂而皇之地錄有一篇【霍雲君太原刪譜贊冊序】。但此【序】中有霍雲君被漢高祖封為忠烈王之語。郝學隆先生的族譜記載:漢魏之世,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作為當時著名族姓的太原郝氏,這時才開始有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

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當時郝姓的衰落,郝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直到宋代,隨著郝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郝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郝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之中。如南朝江夏郡太守郝回就曾考訂丹陽郝氏世系,創修《郝氏世系源流譜》傳後,成為後代郝氏譜牒的範本。

元代大學者郝經,字伯常也詳考世系,續修族譜傳後。明清以來,郝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儲存下來。這是十八世傳人郝學隆先生在民國初時所作的譜牒源流之說。

文革時期,十八世傳人、柳行村大先生郝延奎則在郝氏族譜源流之說,家譜淵源甚早,一般都推始於《周官》,實際上《世本》乃是中國譜牒最早的著作,司馬遷《史記》的世表、年表取法乎此,實為後來家譜、宗譜之濫觴。

在譜學發展史上,經歷由專官之掌,演為專門之學,最後變為私家之譜,這樣三個發展階段,修譜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個發展高潮。尤其是清代時已達到頂峰,若論宋元以來,清人修譜最多,儲存至今的族乘,至少估計在二十萬種以上,清人修的佔重要成份,且質量較高。到了民國,修譜之風仍不少衰。

郝氏族譜最早者,似修於南朝梁武帝時的《丹陽郝氏世系源流譜》,郝回在【源流總序】中稱:“吾祖家丹陽,抵回身,三百餘年”。其間‘文獻足徵’。因此,族譜中既有東晉以後入宦出將鼎盛,郝氏人才輩出的實錄,且溯源郝省氏族,以郝晏為先祖,並及十八世祖郝廉,字子康,堪稱源遠流長,後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至於我掖縣北陵郝氏,即以後稱為晏樂窩柳行郝氏者,以郝伯全先祖,其族譜始修於明代萬曆二十二年甲午,湖廣隋縣知縣,後升為南直隸寧國府同知郝昂曾作跋文,他的堂兄郝璽曾作【慶源圖】而首敘之;清代康熙廿三年,萊州府儒學教授郝秉純又再敘之。以後又多次續修。

南朝以後所修郝氏族譜,在《二十五史》中【藝文志】上無載,可見當時並未公開流傳,或流傳不廣。現在只能由有關的【譜序】中窺見一斑,卻無法獲得原本而見全貌。就是清代、民國時期的郝氏族譜,也由於戰亂災荒的洗劫和歷次政治運動的掃蕩而所剩無幾,令人感到遺憾。這是十八世傳人郝延奎先生最後風燭殘年的歲月時傑作。

公元二〇〇二年十九世傳人郝維明校讎整理

(2)郝氏族譜的譜法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蘇洵倡修族譜、家乘,最為積極得力。他們不僅親自動手編寫本家的族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

歐陽修的譜例是: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其原則是以遠近、親疏為別,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

蘇洵的譜法是:凡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蘇洵主張一般家庭修譜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世,而政治經濟地位比較穩定的皇室貴族,則按照‘百世不遷’的‘大宗之法’來編寫族譜。

在編寫方法上,他們一採敘述式,一採圖表式。他們雖然在譜例方法上有別,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則同。宋仁宗以後,歐陽修、蘇洵的族譜成為宗譜形式的規範,影響至為深遠。

民國元年《柳行村郝氏家譜敘》有言:“古人之意,莫重於族,亦莫嚴於譜。譜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天。先王制禮,以明宗為大務,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別,使其派有所統而不紊。又重之以嵗時臘祭之會,冠婚喪祭之禮,鄉射燕餉之儀。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蓋所以習其揖讓長幼之節,隆其親親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愛之義,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無澆薄之風”。

因此,郝氏族譜的編寫,也基本是效法歐、蘇二氏。但這種效法,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有所選擇、有所變通的,因為兩者之間,本來就存在者取長補短的關係。直至清代、民國。郝氏修譜或譜體採蘇式,或參用歐、蘇兩式,集歐、蘇兩氏之長。

(3)譜牒基本體例

家譜的格式中就有基本體例而言,一部完整的家譜要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影象、恩榮錄、源流考、祖規家法、世系、五服圖、祠堂、墳塋、年譜、吉凶禮、仕宦記、字輩譜、編後篇、領譜字號等多項內容。

譜名:是指家譜的名稱,多稱家譜、宗譜、族譜、家乘、家牒、統譜、房譜、支譜、郡譜、韻譜、總譜等 了表明家族家族來源和纂修時間,有時還在家譜名稱前加以表明,如;掖邑北陵郝氏族譜、掖縣柳行村郝氏統譜、棲霞縣郝氏晒書堂支譜、招遠縣張星郝氏宗譜、南院莊郝氏家譜等等都是如此。

譜序:就是一個家譜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譜的首位,少則三、兩篇,多則十餘篇,內容包括修譜緣由、修譜目的、修譜經過、修譜人員構成,家族歷史淵源,遷徙經過,郡望歷代修譜情況,及譜學理論等。作序者出自鴻儒名宿之手,或由修譜的家族所聘請的名人,其質量大多很高。如明皇朝時人郝錦甫、郝從德,趙胤昌、畢拱辰,清皇朝時人王烈、郝吉午、郝士忠、郝鬆齡、郝學隆,棲霞縣人郝聯蓀、郝聯薇,蓬萊縣人郝毓慶、郝毓蘭,招遠人郝芸亭、李卓吾、郝瑞辰等都曾為郝姓家譜作序。

凡例: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

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於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

影象:是繪製的祖宗畫像。

恩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敕書、誥命、賜字、匾額、御製諡文、碑文等。

族規家法:是對宗族祠堂建築歷史、創制、方位等一系列有關內容的介紹性文字。

五服圖:是以圖表的形式表明本宗族的血緣親疏關係。

先世考:則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

世系:則以世代的形式表現承傳關係。世系遵循略古詳今的原則,標明自己的世系所出和自古以來的承傳關係,同時記載者從一世祖到修譜日期止的家族所有成員的姓名字號、生卒年月、壽夭、科第、職官、塟地、妻室、子女等,使一族人的源流關係、血緣親疏、繁衍情況、婚喪嫁娶一目瞭然,這是世系內容的重要程度,自然而然地成為家譜的核心內容。

墳塋、年譜:如族人對祖宗墳塋等重要嵗時瞻仰、保護、愛惜、嚴禁變買祖先墳地、山村,對活在世上的宗族長輩,也要嵗時節序薦明德以達馨香,即以尊敬長輩、和睦族人,處處體現者尊祖敬宗的基本思想。至於吉凶禮、仕宦記、字輩譜等都與各自相關的內容。這是郝姓家譜體現是多種文體的結合體,不僅有志、傳、史、表,而且還有圖、書、題、考等,通過這些形式,共同表現敦睦親族、承先啟後等基本宗旨。

樸實的紀實散文文體——譜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讀到過許多序文,或詩序、或文序、或圖序等,但卻很少讀到過譜序,這是因為族譜的不公開刊行於世,以及它極度的保密性所造成。但是,它畢竟屬於散文範疇的另一樣式,從郝姓族譜的幾篇序文中,可以對它的藝術特徵作出評斷。所以譜序是一種樸實的紀實散文文體。

族譜本身就是一種紀實文體,它的內容要求絕對的真實,儘管不可避免出現一些疏漏之處,來不及得半點虛誇和矯飾,家族的發源、遷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歷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紀實性,這些又反映過來確定了譜序的敘述和論證必須與族譜的內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現一種樸實無華的形態。如:明皇朝人郝錦甫、郝從德等所作的譜序,對古郝邑國的盛衰和安州安陸、舂陵、棗強郝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證,自山東諸郝氏,皆原本安陸,從族望也一句,道出了山東郝氏的遷徙所自。族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發源、遷徙、生息和繁衍的一個悠長的時空範疇,充滿了一種蒼涼而雄勁的歷史感。

因此,譜序的作者必須站在歷史的高處,超越於所囿的時空之外,用博大的胸襟、闊遠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學問素養,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並用極具概括力的文字對這部生命史作出簡約的勾勒,體現出一種大手筆的韻致。

此外,之所以修撰族譜,是為了理清這個家族的淵源關係,為了正長幼,明尊卑的人倫之本,以加強家族的認同意識,維護家族的安定團結,進而造益於社會。譜序往往言簡意賅地對這些屬於儒家的正統思想進行歌贊和闡發。

但也有例外,如:清末民初時人郝學隆先生所序《郝氏通譜》和郝觀政所序《玉、真二公民國庚辰族譜序》一文中的最後一節,闡述了家、國與世界的關係,倒是獨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實乃世界和平之起點。

譜序的作者,大多為當時的名人,或以官顯,或以文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權威性,才能使這個家族添其光輝,如:明皇朝的郝錦甫、郝從德,清皇朝的王烈、郝吉午、郝聯薇、郝學隆,還有一類作者,既官顯文重,同時又是該族的子孫,如:清皇朝的郝聯蓀、郝觀政等。

原文作者郝鬆齡、郝延奎、郝元烈等校讎整理作者郝維明

(4)修譜的主體思想

郝氏修譜是基於‘敬宗收族’的觀念與目的,以加強家族團結,鞏固家族制度。柳行村譜學者大先生郝延奎的《敬宗收族導語》一文中,摘引郝學隆的《郝氏通譜序》中雲:“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為數千人,數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為身,則當以祖宗之心為心。一族之內,俊秀者尊之,象賢者也;孝子悌弟義士節婦則欽崇之,立身行道,貽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慶之,大吾門閭者也;富者衛之,能克家者也;貧者、弱者、孤者、獨者、鰥者、寡者、疾厄者、患難者,相與救助之,賑恤之,吾祖若宗所不認視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懼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宗友賴以遞續者也”。

在長期的宗法社會裡,許多仁人志士和有作為者都注意把“敬宗收族”的觀念推衍成為“忠君愛國”的思想。在國家民族事業受到空前危難的時刻,更把家族觀念擴充套件為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移孝作忠,毀家抒難,舍‘小我’為‘大我’,為國家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掖縣北陵郝氏第十九世郝鳴吉,在抗日戰爭中為平裡店民眾抗日自衛軍事參議,於茲倭奴入寇,兵氣囂然,猶謀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偱祖宗遺訓,昭示族人,收抗日自衛之功,以慰國人。

民國時掖縣《郝氏通譜》纂成,總纂郝學隆在序言中特別希望族中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堅團結,共體時艱,以發揚民族精神,奠國家於磐石之安。郝孝隆對於‘敬宗收族’與‘世界大同’的關係有自己的明確見解:方今時局劇變,國人對於家族觀念逐漸沖淡,且國際往來愈頻繁,視野愈廣大,天下一家,期諸實現,向之所以愛一家一族者,今兼以愛異族異人。民胞物與,四海之內皆兄弟,其理想因時代而進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於國治,一國之治,基於家齊;而國為家之積,雖世界縱躋於大同,而家未必即廢,故敬宗敦族,實乃世界和平之起點,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視宗族也。他鑑於掖縣郝氏伯全公後裔有毅力、有熱忱、團結之力最強,因此希望伯全公後裔諸君子擴此特殊精神而及於全族、全社會,則有裨益於民族國家之建設與隆昌,又何可限量!

(5)修譜是家族中名人的義務

既然族譜家乘在團結族人,保家衛國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務。

因此,許多家族成員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聲望的成員和熱心分子,把修譜當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不可推卸的義務,朝夕不遑,熙攘其間,樂此而不疲。有些譜學者,都親自主持或參加纂修宗譜的活動,如清末譜學理論家、濟南府歷城縣儒學教諭郝士忠,民國初時歸裡後親自纂修郝氏族譜,在抗戰前間的一九四〇年,郝學隆與郝延奎都主修山東掖縣《郝氏通譜》。

舊時修譜,有一種陋習,即為了在社會交往中抬高本族的聲望和地位,往往攀援貴胄,附會名賢,生拉硬扯地硬把某某歷史名人說成是本族之祖,有的出於勢利觀點,富而遠者親之,貧而近者疏之。但郝氏修譜時,應堅決反對這種棄親近疏的觀點,溯家法者,重本支也。若泛以某處富貴者為榮,某處貧賤者為辱,棄親近疏,必遺幽明之憤恨矣,苟僅以攀援附會,固不能嚴宗派,別親疏,抑且厚誣先人耳。因此纂修族譜,宗支分明,派次聯屬,疏也,不以富貴而收之;親也,不以貧賤而遺之。在用修譜加強族人團結,進行社會交往中,能堅持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值得稱許的。

郝氏修譜是基於敬宗收族。族譜的內容、體例雖在門類設定上,但是一般包含譜序、凡例、譜論、源流考、世系圖、字輩譜、仕宦記等多項名目,將有關內容分門別類加以記述。在修譜時應嚴謹務實的態度,遵循詳近略遠,傳信不傳疑和寧缺勿濫的修譜原則,如:《北陵郝氏族譜·跋》中就明確提出,該族譜奉行‘行吾所明,不行吾疑’的原則,以世系清晰的祖先為始祖,尊情況不明的始遷祖為‘遷祖’,絕不妄添亂續,附會牽聯。又如:益都縣《郝氏續修族譜》在修譜【凡例】中規定:“郝氏之出,其來也遠,上世無考,不敢妄擬,今即可見之世,即為始祖伯全公是也,據實直書,不敢誣先世,欺後人云”。

概而言之,其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倡導‘尊尊親親’之道,具有包括敬祖先、序親疏、明宗法,敦人倫、睦宗族等功能。即譜牒的作用是:明世次,別親疏,一家一姓血統源流的可靠藍本。

(6)修譜的內涵和外延

任何家族的譜牒,都有它固有的共性。

每修一次譜,都有一種緬懷先祖列宗的深刻內涵,對家族生命史作一種全面的肯定和階段性的總結,舉凡子孫的繁盛,顯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員的生與死的記錄,都無不載入這部史冊。郝姓族譜亦然。

郝姓家族也和其他家族一樣,非常正視血緣的純正性,決不容許有絲毫雜質的摻入。是為了先祖血本所含基因準確無誤的遺傳,還是出於一種倫常觀念的考慮,我們不得而知,也許二者兼而有之。

在《修譜凡例》中:杜異姓;撫收子及隨妻帶來子不書,婚後所生之子,遲速不符常者,均不書。注;孕期與產期不符合常例的。謹收族的條例中又說:族內人眾丁繁,枝分葉散,子孫有遠遷外貿幕逰久出未還者,知其所在,書徙往某處,不知者書遠出,若母嫁而隨,書隨母寓某處,譜仍記名,冀來歸也。對於“繼”和“祧”,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絲毫不許紊亂。

儘管郝姓族譜明確反對‘棄親近疏’的勢利觀念,但畢竟難逃時代的侷限,明長幼,正尊卑,總是族譜中不可少的內容,尤其對於女性,明顯地表現出‘男尊女卑’的傾向。如:女已嫁曰‘適’,女人必以一人為正,若女出而適者,止書前婿,妻經改適,不書。相反,對於那些孝子、忠臣、貞女,則要據實備載。

個體生命的兩極為生與死,生死為人生的大事,亦為家族的大事,所以在譜中皆須詳細記載。族譜是神聖的,也是神祕的。

各房各支領譜後,均要妥善儲存,一般祕不示人,更不能出賣。每年大祭時,都要將譜帶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將受到訓飭,擅自出賣的將被視為不肖子孫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為了妥善儲存族譜,特別配製一種譜箱,用來收藏族譜。如掖縣郝氏民國二十八年修譜時,特製四個族箱,每個需用法幣九元五角,除徵收丁費和領譜費外,還另徵‘譜箱谷’一種,共修譜八通,每通精製木箱裝置之,以歸劃一而免散失也,並諄諄告誡族人,族譜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損毀或對族譜的儲存和保密,郝姓家族為什麼如此慎重其事呢?首先是為了對本族源流的演繹的珍視,一旦失去族譜,當然不止一本,即失去了自己的根,也就成了無根之木了,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別姓冒祖歸宗,因為有了族譜,他就可以在下一次修譜時,將自己位列其中。所以,為了本族香火的純正傳遞,關於族譜的儲存和保密,不能不再三警戒子孫。

TAG標籤:姓氏 郝姓 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