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郝姓的宗族文化,姓氏文化深度解析

解讀百家姓郝姓。本期深度解析,郝姓的宗族文化。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77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

姓氏文化深度解析 郝姓的宗族文化

郝姓的宗族文化

孝道——郝姓的宗族傳統

俗話說:“百行之首,以孝為先”。那位作為萬世師表的大成至聖孔聖人更有“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的至理明言。可見,“孝”是中國文化最深層最根本的基因,而歷史上的郝姓,正是中國傳統“孝”道的典範和代表。

(1)中國孝道的代表中國文化最講孝道,所以歷代正史都設有所謂《忠孝列傳》,還有多種《孝子傳》,對孝子大加表彰,對孝道極力巨集揚。更有所謂《二十四孝》,被尊為中國傳統孝道的代表,但遺憾是在《二十四孝》中,一位郝姓也沒有的。

郝姓的孝道,應當首推郝子康。郝子康是當今天下郝姓共認的大始祖,而他就是一個以“孝”著名的大孝子。傳說郝子康自幼就知道孝敬父母。當他才九歲時,慈母便去世,他傷心欲絕,終日哀啼哭泣,以至身心憔悴,悽楚感人。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極盡孝心。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親之帷帳,使枕蓆清涼,蚊蟲遠避,好讓親人安寢,而到嚴寒的冬天,又以身溫暖其父之衾綢枕蓆,好讓親人睡得暖熱。他的孝敬父母的動人事蹟,後來傳聞遐邇。當時太原郡太守聽說此事後,對郝子康大加稱讚,並召他為門下孝子。後來郝子康更發憤讀書,為父母爭光,終於官拜侯國丞、尚書令、御史中執法等顯赫職位,使家門榮耀一時,時人譽為“太原郝童,忠孝兩全,天下無雙”。

這個郝姓的“孝”在老一代中的確實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郝子康之後,郝氏子孫多能繼承孝的傳統,將孝道發揚光大。因此,歷代郝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許許多多的大孝子。如東晉時,在今河南南陽縣出了一個孝子名叫郝舒。傳說郝舒家貧,靠自己的發憤工作來侍養雙親。父母死後,起廬於墓上,堅持為親人守護墓廬,這種為死去的親人守墓的做法未免過分,但在當時卻是至孝的表現。郝舒的事蹟後來受到官府的旌表讚揚。後人又為他建立祠廟,把郝孝子作為神來敬祭尊祀,這就是在河南南陽縣的“郝孝子特祠”。

迄至唐代,郝孝子眾多。見於《新唐書·孝友列傳》和野史就有成都人郝逢、棗強人郝良、平原人郝桓、江都人郝嘉、襄陽人郝昇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孝子當推今安徽六安縣碼頭集郝氏的始祖郝舟。傳說郝舟天性純至,侍奉父母極為孝敬,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父親去世後,郝舟號泣哀鳴,晝夜不絕,後終身為父母守墓。當時刺史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對郝舟家族旌表門閭,列名國史。

到宋代,又產生了郝拯,將郝姓宗族的孝發揚至善。史稱郝拯天性篤孝,母病逾年。他都堅持晝夜探視。雖官至軍政事、太守,郝拯卻堅持每日親手為患病的母親洗滌便溺器物,從無間斷。母親過世後,他又結廬墓下,為母守孝。因哀毀過度,以至大病了一場。郝拯雖是名顯一時的文人和官吏,卻能有如此深篤的孝心,實為難得。宋代郝姓中的著名孝子,還有句容人郝澄,名見於《宋史·孝義傳》,又有郝銳,也因孝被朝廷詔賜粟帛蠲免徭役。

歷史上的郝氏孝子孝孫,見於史傳、方誌、家譜等文獻記載者還有很多,不勝列舉。正如明朝人顧清所說:“郝氏蓋純孝一脈,累世相承。所以根於心而發之事者,固有自來也”。

(2)以孝傳家歷史上的郝姓之所以忠孝輩出,乃因郝氏宗族非常重視對族人的孝道教育和培養,把孝當做郝姓的傳家之寶,代代相承不絕早在西漢時期,始祖郝子康之子郝玫,便首定“孝悌”為郝氏家族,此後郝氏族人無不繼承這一優良傳統。

在各種郝氏家乘、族譜中,都會極為突出“孝”的地位,將孝作為家規、家範的最重要內容。如棗強郝氏譜有《族訓》十三條,其中“敦孝友”一條,內容、篇幅最多,是其他各條的數倍,對孝的意義,作用、形式、內容均作了詳細論說。此條開首即說:“父母恩同天地,是報不盡的”,又說“孝貴及時”,即在父母在世時竭力孝敬父母奉養,又孝貴在真心,即要孝心。

鄂西襄陽郝氏譜在《家訓》中強調“孝為百行之原。父母生兒,養育教誨,竭盡精力,人子難報萬一,若能和於同氣以慰其心,則孝即在是矣”。安陸《郝氏四修族譜》在【家訓】中首列“敬祖先”,次列“孝父母”。《棗陽郝氏族譜》則列“孝父母”族“忠君上”之下。可見其對孝敬之道的高度重視。所以各譜將“孝父母”和“敦孝友”列為郝氏各家訓之首,居最重要地位。

(3)對孝的巨集揚和完善在言論到郝姓的孝時,不能不談到歷史上的郝氏祖先特別是其精英們對孝道的精闢論述。

孝作為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範疇,有其固定的內容。孝有兩個層次,正如《棗陽郝氏族譜》中【家訓】中所言:第一個層次的孝,就是儘自己的能力奉養父母,而孝的昇華就是要立身行道,為父母祖先爭光。陵川郝氏的傑出代表郝經在《東發講義》中對此有更精確的論述,他說:“始於事親是謂之孝,而推之百行,是孝也者,其體源於造化流行之粹,其用達於天下國家之仁。本末一貫,皆此物也”。這就是不僅講了孝的兩個層次,而且也強調了孝是人類其他行為的根本。

原始的孔孟孝道中有許多保守的因素。孔子在他那本中國人的聖經《論語·里仁篇》中就曾說過:“為人之子,父母在,不遠逰,逰必有方”。這種孝道觀念便帶有濃厚的保守色彩,正是這種安土重遷的觀念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向外開拓、進取,但郝姓宗族卻積極鼓勵子女向外發展,因而有伯泉公送子的壯舉。

孔孟的孝道又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否則就是大不孝之說,甚至認為為了保身,可以見鬥不勸,見死不救,這種孝道觀對中國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毒害。對此,郝姓則多有修正和批判。安陸郝氏的優秀代表郝處俊在其《孟子師說》一文中就曾有革命性的獨到見解。他說:“怎樣守住孝道呢?守,如城守之守,父母生我,將此降表之理,完全付我。須故須血戰孤城,待得夕死,交割還與父母,始謂之全歸,不待身體膚髮,受之父母而已矣”。

郝元烈先生在《郝氏宗譜》更有深刻的見解,譜中說:孝就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老人,但不止如此,更要為民族盡大孝,不做誤國害民的事。這可以說是一種新時代的‘孝道觀’了。願海內外郝氏宗族,世世代代都能繼承‘孝’的優良家族傳統,並將它不斷地發揚光大。註釋:二十四孝是封建社會所頌揚的二十四個盡孝的人。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元朝時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有集有: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田、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的孝行,序而詩之,用訓童蒙。

TAG標籤:郝姓 姓氏 解析 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