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季姓文化之浙江永嘉巖龍季氏宗祠

解讀百家姓季姓。本期季姓文化帶您走進浙江永嘉巖龍季氏宗祠。季姓是一箇中文姓氏,關於季姓的來源有七個說法。在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約二百零八萬餘,佔中國人口的0.13%。

季姓文化之浙江永嘉巖龍季氏宗祠

季姓文化之季氏宗祠

永嘉楠溪江上游的青山環抱之中,孕育了一個天然古樸的村落——巖龍。這裡接近楠溪江的源頭,括蒼山脈中流淌著多條清澈的小溪,其中一條穿過巖龍村前而匯入大源溪,被當地人喚作凹裡坑溪。同楠溪江流域大多數古村落一樣,巖龍也是一個血緣村落,以季姓為主,古有巖川、巖寮之稱。

季姓先祖同戴、吳兩姓同出一支。周封泰伯於吳。據仙居後仁地方吳氏族譜載,在此地三姓同建有三姓祠。巖龍村儲存的《永嘉巖川季氏宗譜》中有這樣的傳說:宋時有戴公與季公在朝共事,因功皇上賜石獅一對。合溪(今永嘉溪口)獅子小而輕,巖龍獅子大而重,但因巖龍地處偏僻,運輸更為艱辛不便,戴公和季公從兄弟友誼出發,把兩隻獅子互換。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說明了巖龍季氏與溪口戴氏的密切關係。《季氏重修宗譜序》:“巖寮之地,遠山迴環,群峰列嶂,一溪縈紆,蒼翠連天。”巖寮季氏是永嘉大族,先世居於處州(今麗水)龍泉,南宋建炎年問,戶部侍郎季陵(字伯霄),初為太常寺少卿,後遷中書舍人,當了溫州刺史後把家庭遷至溫州,後生了5個兒子,按長乾次坤三舒四震五巽分五房居五縣。

至淳年間元三公季鐸,字思振,屢諫宋理宗不聽,無意於仕,遂悠情山水,邀遊至清通鄉巖川之地,即現在巖龍一帶,嘆日:“吾觀群蜂倚天,回在霄漢,千巖競驚,禹壑爭流”,愛其地,遷隱於此,“創家室於巖下,故因名日巖寮”,成為巖龍季姓始祖。巖龍季姓的後人選頗有成就,後南宋鹹淳間又出有侍郎、揚州太守季煜(字孟道)。季陵、季煜的墓現仍較完整地儲存在巖龍村後。墓葬不大,樣式古樸,兩墓墓壁前均有浮雕的香爐、淨瓶、燭臺,墓側苦櫧、皮果樹根挺頸粗,樹枝茂盛,俯望著村落。

巖龍季氏褐堂

季氏宗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明正統十四年(1449),巖龍季氏宗祠被火燒燬,。裡面的族譜也一併燒燬。直到萬曆間(1573—1620),村中文孚公家境殷實,創業中興,重建宗祠,勒立碑記,割田10畝作為祠田,將田租收入用以供平時祭祀的費用,另外拿出5畝田用作管理宗祠的人員的費用,5畝為清明時族人祭祀的費用。

季氏宗祠臨水面山而築。宗祠前臺面上生長著一顆大樟樹,胸圍達9.26米,是永嘉胸圍最大的古樹,樹高30米,樹齡850年。蠻石堆砌的圍牆長滿青苔雜草。一道原木雙柱門臺,古樸簡潔,柱上的多層插棋充滿古意。祠堂共分5間,樑架並無特別出彩之處,而在正廳與廂廊搭接處斜撐做成魚的形狀,扭動的身軀彷彿剛從水中躍起,活靈活現,在溫州其他地方很少見到。《季氏祠堂碑記》:“巖川季之,溫之著姓也,其先來自雁渠奕葉重光,凡幾世矣,到侍郎孟道公、陽州太守孟遠公、常州通判孟通公、巡檢孟達公皆各顯一時,雄才為眾所推,稱為巖寮洞主。

當宋末對遼金兵事,聲勢南逼,義不服元,相與效忠者十有二人,俱投巖下而死,宋封忠烈大夫……祠建宅東,地臨水面山,正堂峻翼,應以曹門,兩廡廊軒,四周垣牆而通衢繞之,蓋捐已資,勞己力……追遠之心不可忘也……今季氏立祠追祭其亦也忘其本著乎,於此明其昭穆,謹其節度,有人心者油然而起孝敬,將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幼其幼,藹然有恩,燦然有文,遂成禮讓之俗,親睦敦而風化善矣。然此祠之興其所關者,豈不小小哉,予樂風移而美俗者也,因有所感以識其成焉。”落款為“明萬曆五年(1577年)丁丑遂仲冬,賜進士中憲大夫黃州府事台州養虛應撰。”宗祠現尚存二腳門臺一座、石獅—對、石鼓—對、匾額二塊(分別為“宋封忠烈大夫”匾和“望重賓筵”匾)、石碑一塊。閱千年往事,唯有村裡的名木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