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全國鄭氏祠堂宗祠盤點,供奉先祖之地

  到2006年為止,鄭姓為大陸排名二十一的大姓,為臺灣地區的第十二大姓,由此可知,鄭姓人口也是很多。人口多,供奉先祖的地方也就會有很多,那麼本期百家姓文化,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全國鄭氏祠堂宗祠。

供奉先祖之地,全國鄭氏祠堂宗祠盤點

第一節 縣城祖祠
一、藹 肅 堂

  鄭氏始祖祠藹肅堂,位於原潮陽縣城文光塔西側(現廣場位置),入祀一至四世先祖神位。因舊城改造,該祠被拆。(詳見《鄭氏金浦系族譜》第一冊第115頁周光鎬《藹肅堂記》)

  二、孔 安 堂

潮陽鄭氏,宋初入潮,千年歷史,泱泱望族,肇始一本,源遠流長。可謂:滎陽世澤溯姬周,南湖家聲揚九洲,英才偉業耀宗祖,潮邑蕃衍紀春秋。南宋紹興年起,鄭氏徽公、昇公、愚翁公接踵蒞潮,只見練江下游地域優美、一馬平川,立籍創業,遂成神山、金浦、平湖之始祖。鄭氏三系先人,懷仁立德,崇文重教,開拓進取,興旺發達,蔚成一大宗族。
孔安堂原是鄭氏神山禮房祠,位於潮邑棉城西門內,乃南宋紹熙年間邑人侍講鄭開先建立的理學講所。理宗寶佑年間,鄭慈珍秉承父志,將其拓展擴建。該祠構築別緻,其藝術特色,為潮汕古建築中所罕見。它是潮陽唯一儲存完好的宋代理學講所舊址。堂內神山系歷代先祖祿位。解放後,被政府徵用為校舍。
為弘揚祖德,敦睦宗誼,經鄭金德提議,鄭俊雄、鄭成水牽頭,潮陽鄭氏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宗彥倡導,發動宗親捐資,共建鄭族宗祠,安奉三系先祖,和諧人文環境,使其成為潮陽鄭氏三系尋根謁祖、會宗聯誼之所,以思源追遠、緬懷祖先。
公元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泰國鄭氏宗親會暨僑領鄭午樓諸宗彥曾致電致函潮陽政府,要求歸還孔安堂。二零零四年六月,中國鄭氏宗親總會董事局鄭世進與政府領導協商落實宗祠之事,並捐資支援教育事業,使孔安堂物歸原主。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宗祠開始興工修建。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六日,孔安堂被汕頭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宗祠按市級文物保護標準修復,佔地面積二千平方米、建築面積八百四十平方米,體現宋代講所風貌。理事會深孚眾望,篤誠操持,確保修祠事宜臻於完善。修復後的孔安堂,金碧輝煌,底蘊殷厚,古色今香,面貌煥然一新。於二零零九年落成重光,成為潮陽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共有的鄭氏宗祠。

  三、致 嚴 堂

致嚴堂(稱長房祠),位於原潮陽縣城教授巷口(現電影公司辦公樓)。該祠入祀金浦五世祖道亨公派系至十五世祖神位。因舊城改造,該祠被拆。
以上三祠入祀著鄭氏金浦系一至十五代先祖,印證著鄭氏金浦系在古代的輝煌歷史。在古代潮陽四大望族中,鄭氏是其中一大望族,而鄭氏金浦系在潮陽鄭氏三系人口中佔40%。古時潮陽“四最”,蕭氏最賢,趙氏最富,姚氏最講究面子,鄭氏因人數最多而被稱為“三鬥油麻鄭”。還有一個家喻戶曉沒有成文的衙門慣例,古時候凡到潮陽上任的縣令,在升堂理事之前,必先拜見八個地頭(即族長級別的頭目):城內蕭、趙、姚、鄭的姓氏宗長,城外西面金浦鄭氏、北面華陽吳氏、東至西南面是河浦陳氏和神山鄭氏的老大。八位地頭,鄭氏佔三,可見鄭氏當年的輝煌。現在鄭氏金浦系仍然保留著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以下各村(社群)祖祠,指的是該祠所處位置的現有行政區域。至於其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屬問題,國家對地面上蓋物有明確的規定,請認真執行。其文字內容由各祠堂所屬房系提供。

  第二節 南門村祖祠

一、瑞 緣 堂

  瑞緣堂(二舍公祠),位於南門後溝仔。古代四合院建築模式,土木結構,二進一拜亭,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該祠供奉的是金浦鄭氏十二世舜舉、舜興、舜臣、舜員中的舜興公神位(稱二舍公)。該祠解放後曾作金浦工商聯合會會址和辦公場所,期間曾作為潮陽縣一區公私合營工作樣板,第一個抬著“紅雙喜”在兒童英歌隊伍簇擁下游行全鄉,敲鑼打鼓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當時的私改主任鄭文,文書鄭春水,通訊員鄭錫保等,成為金浦這場私營工商業者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堅力量和組織者,受到上級的表彰。公社化後該祠改作生產隊隊址,現已破舊待修。

  二、榮業 堂

榮業堂(洛符祖祠),位於南門“十房頭巷”與武館街交叉處。屬古代四合院建築模式。有一廳二房一拜亭和八尺下間、陽埕、一邊厝包,約400平方米。該祠供奉的有金浦鄭氏十六世洛符公、十七世龍友公、十八世西園公等神位。解放前曾作為鄉公所辦事場所,解放後也曾作為潮陽縣一區區公所辦公場所,還曾作為南門劇社、南門民辦學校、南門衛生醫療診所等。現正在修復。
洛符公,字宗範,金浦鄭氏十六世,邑庠生。娶克宜陳氏,太孺人;續娶勤敏陳氏,太孺人。公和克宜祖媽卒後合葬於本里梨園崎。墓祭三月九年級日;勤敏媽卒後葬於本里鹹寮埠,墓祭三月初十日。後來,公媽之墓移葬於本里塔山內。三位先祖均入祀“榮業堂”,祠祭二月七年級日。洛符公有三子,長子龍友公居金浦,次子、三子名諱失考,居潮陽縣城北門。
龍友公,洛符公之長子,金浦鄭氏第十七世,娶克勤莊氏,續娶勤清曾氏。公媽卒後合葬於本里西埔,後移葬於本里塔山內,墓祭三月十六日。三位先祖均入祀“榮業堂”,祠祭三月七年級日。
西園公,龍友公之長子,金浦鄭氏第十八世,恩授修職郎,娶妙旺楊氏,太孺人。公媽卒後合葬於古帥寨後烏鴉落洋地,現已遷往塔山崎望山,霜降第二天為墓祭日。公媽都入祀“榮業堂”,祠祭八月初四日。

  西園公有三子:長子獻之、次子參育、三子槐三,其後裔花繁葉茂,人才輩出,興旺發達(有部分族譜世系圖)。

  三、桂 香 堂

桂香堂(獻之祖祠),位於南門當鋪巷內。屬古代四合院建築模式,有一廳二房一拜亭一陽埕,約300多平方米。該祠供奉的先祖是獻之公。解放前作為獻之公祠堂,解放後曾作為生產隊隊址。現已破舊待修。
獻之公,西園公之長子,金浦鄭氏第十九世,例修歲進士。娶淑德林氏,太孺人;又娶金祿徐氏,少孺人。公媽卒後合葬於猴仔坑內青官劉厝山(號“倒吊六蘇”),墓祭九月初十日。三位先祖均入祀“桂香堂”。忌日如下:獻之公五月十六日,林氏媽八月十二日,徐氏媽十月初五日。公有六子(稱老六房頭):
日英公,獻之公之長子。公卒後葬於臨崑山(穴名蜈蚣珠),後移葬於塔山內,入祀“善繼堂”。公有六子(稱新六房頭,已有部分族譜世系圖)。
建齋公,獻之公之次子。公卒後葬於鹹菜坑。公現有後裔:育清、老徒、扌克 拾、振武等。
雲峰公,獻之公之三子。公卒後入祀“通經堂”(三房祠)。公的後裔有部分世系圖。
獻之公之四子(名字暫失考),現有後裔:大砡、繼孝、允祥、喜源、木水、漢庭、允清、可成(子孫)等。
獻之公之五子(名字暫失考),現有後裔:亞隴、允宗、妰、金川、別人等。

  琳齋公,獻之公之六子。其後裔分居金浦井下(有家祠“圖南軒”)、棉城中賢巷中央廳(其後裔及業績有部分專述)等地。金浦祖地現有後裔:允平、亞指、亞明、大頭、炳奎、豬糞、珠糖、木慰、木來、木火、小李、允民、來惜、木強、俞賢(子孫)、楚輝(現南門村黨支部副書記)、扁、木河、衍義等。

  四、建齋公祠

  建齋公祠,位於金浦“舍人老爺”宮左邊巷頭。屬古代四合院建築模式,約500平方米。該祠解放後被金浦供銷社用作倉庫,現已破舊待修。現有後裔衍雄等,詳見“桂香堂”之建齋公介紹。

  五、通 經 堂

  通經堂(三房祠),位於宮前下,為二十世雲峰祖祠。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

  六、圖 南 軒

  其後裔及分佈見“桂香堂”之琳齋公介紹

  七、侍 衛 祠

侍衛祠,位於南門寨門邊的寨門路南面。祠匾“織雲家廟”。約400平方米。該祠屬“四點金”建築模式,屋脊上兩邊裝飾二個龍頭貝灰雕,是大潮陽九座“龍頭祠堂”之一〔大潮陽“龍頭祠堂”是:金浦侍衛祠、道爺祠、五房祠(梅花饗祀堂)峽山周都爺祠、貴嶼二座陳國舅房系祠堂、棉城蕭厝祠、陳御史祠、井都平湖供奉明朝洪武皇后的鄭厝祠〕。該祠曾借給滋長公裔孫辦學,校名“滋長學校”。解放後,該祠作酒廠、油廠、圈牛用地,現已破舊待修。
侍衛祠供奉清朝光緒皇帝貼身侍衛(三品)秉高公,號仰山,屬金浦鄭氏第廿五世。秉高公為官至終,享壽60多歲,卒後安葬於金浦飛鷹山。

  公有二子,長為總爺如玉(廿六世),次為雞蛋少爺,現有後裔:亞九(廿七世)、好食(廿八世)、亞鵝(廿八世)、大塊(廿八世)等。

  八、三 省 祠

  三省祠,位於南門市場後,

  九、四 道 堂

四道堂(道爺祠),東里公(俗稱道爺)過世後,其子孫為之修建專祭祠堂,並得到朝廷特許:在祠堂屋脊上塑有六個短嘴龍頭、門口雄踞石獅等,以表彰東里公的功勳,祠堂落成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歲。東里公門生江西劉世寧(戶部山西司郞中、原惠潮嘉兵備道)為四道堂題寫堂名及牌匾。劉世寧認為:東里公一生欽佩戰國子產、繼承東漢鄭玄學說、精通程(程顥、程頤)朱(朱熹)理學的精髓,東里公集四者於一身,故堂名為:“四道堂”、內牌匾為“學紹康成”(鄭玄字康成)。東里公系道亨公派系仕凱公(旗幅)派下十九世裔孫。
祠堂為二進一拜亭,開間17米、進深24米,原有的金漆木雕精巧細緻,栩栩如生,更有魚身龍頭寓意鯉魚躍龍門、子孫人才輩出之意;精巧的鏤空石雕更是維妙維肖……
1949年,祠堂被列為公產,後成為南門國小一分校,1993年學校遷址,祠堂荒廢。辛卯年(2011)秋,東里公後裔欽波、益忠等倡導修復,多方籌謀,並得到當地政府支援,同時,成立了鄭氏宗祠四道堂(道爺祠)理事會,理事會以服務鄭氏宗祠四道堂為宗旨,負責籌款、修繕、晉祠、處理祠堂的相關事宜。
祠堂修繕原則是儘量利用原有的材料,最大程度地儲存祠堂原來風貌。對後廳儲存完好的楹和木雕進行翻新利用。原先的石雕有損壞部分進行修復,除連廊石雕外,其餘的石雕全是原先留下的文物。

  經近一年修繕,壬辰年十一月竣工,擇吉壬辰年(2012)十二月初四日重光晉主。

  十、佐 錫 堂

佐錫堂(大二房祠),位於南門樓仔頭。屬古代四合院建築模式,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
佐錫堂是四世佐龍公為紀念養育他的叔父——三世應星公而建。該祠曾作為私塾講所,後借辦 “際雲國小”。解放後曾作薯粉倉庫和碾米廠,現已破舊待修。

  佐錫堂入祀大二房應星公等列祖列宗神位,其後裔分佈於金浦祖地和潮陽縣城等地。當代軍級幹部鄭輝,系應星公的裔孫。金浦祖地現有裔孫鄭闊嘴、鄭漢林、鄭振嘉、鄭振展。移居縣城裔孫有鄭福興(老房頭俗稱)、鄭進強、鄭忠興、鄭忠誼,海門鄭羅蒂,洪洞鄭增輝。居住香港的有鄭學瑩、鄭學宗等。

  第三節 三堡社群祖祠

一、致 敬 堂
致敬堂(磚埕祠),位於金浦三堡下厝,建築模式為單進一拜亭,佔地約6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01。8平方米,祖祠分金坐卯向酉兼甲庚,來龍秀美,前臨大魚塘,俗稱下厝池。
致敬堂作為十一世(邦)嘉譽公派下裔孫尋根問祖,敦宗睦族,聯誼聚會,共謀家鄉建設之佳址。始建於清宣統己酉年(1909),時由先哲鄭娘枝、鄭峰泉、鄭臚、鄭槐、鄭娘池等籌建主持,合族精誠協作(民間流傳著“圓股”之故事),是本堂順利竣工落成的根本原因。
致敬堂與敦厚堂系兄弟祠,一貫攜手合作,弘揚祖德,緬懷先賢“一門四代科甲”之輝煌,子孫後裔枝繁葉茂,分佈於金浦各鄉村,分創棉城各街道(有容祖公派下十七世的二、三、五房),名流賢達延伸國內各地及港澳臺、東南亞各國。

  致敬堂曾作為學校教室使用,後又當初、高階社、生產隊址,現年久失修,破朽荒廢。時逢盛世,民族文化大力弘揚,由鄭衍旭(廿八世)熱誠倡導,與鄭偉鵬、鄭炳坤、鄭炎坤、鄭鎮明等事業成就者帶頭捐巨資,同時組建祖祠修繕委員會(又稱:董事會),作為修繕專案決定啟動以及今後堂事主持的決策機構;在此基礎上,召集各房系代表醞釀,產生由鄭清輝、鄭繼源等17人組成的致敬堂理事會,作為主持祖祠的重建和全面運轉的執行機構。聘請廣西北海地理學家鍾先生,擇吉定於甲午年(2014)五月十二辛亥日辰時興工。

  二、敦 厚 堂

敦厚堂(石埕祠),亦稱“後田祠”,建成於清光緒庚子(1900)年,建築模式為單進一拜亭,祠前雙石鼓,坐甲向庚兼卯酉,佔地約6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80平方米。敦厚堂與致敬堂系兄弟祠①,在下厝石門斗巷,至今還保留著明朝年間修建具有文物價值的石門,稱之為“府祖門”。每年時節掛著“御史家風”的對聯曰:
祖德輝煌溯思九世監察御史名標青史籍在昔聲名威振
宗功丕振追念十世三省察院傳紀公廉官吏治卓著無私
該祠曾徵用作糧食倉庫,現年久陳舊。在鄭漢城、鄭克新等宗親的倡導下,鄭鑫波、鄭鬆榮、鄭錦源、鄭木清、鄭李賽娥等事業成就者帶頭捐巨資,熱心人士踴躍解囊,群策群力啟動修繕祖祠專案,擇吉日已於甲午(2014)年六月初四興工。

  敦厚堂後裔人才輩出,古代有逸叟義官嘉誥公、漳州通判慶宸公、建寧通判元復公等;子孫枝繁葉茂,分佈於金浦,分創棉城赤杜園及新厝社等,俊彥創業延伸至國內各經濟特區、廣州、大連以及港澳臺、東南亞各國。

  三、敬 愛 堂

敬愛堂(木圍祠),位於三堡市場東側,下厝橋仔頭三角河北岸邊。建於民國癸酉年臘月,因金浦鄭氏十六世鹿萍公卒後,葬於“木圍山”,故稱“木圍祠堂”,屬古代四點金建築模式,約600平方米。該祠堂供奉鹿萍公等木圍世系列祖列宗神位。解放後該祠被分配給缺房戶居住,現已破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