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將滕國治理成名揚天下善國的賢君,滕文公

解讀百家姓滕姓。滕文公,是一個將滕國治理成名揚天下善國的賢君。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

滕文公 將滕國治理成名揚天下善國的賢君

兩千多年以前,一代賢君滕文公(名弘)推行以“仁政”為核心的“善治”文化,把滕國治理成名揚天下的善國。何為善治?戰國時期的善國又是什麼樣的?下面就讓我們追尋著善文化的起源,分析滕文公與滕國的善治文化。

“善”文化與善國

善,在中國古代是美好的象徵,意為品質淳厚,心地仁愛。《說文》對善的解釋是“吉也”。《國語·晉語》曰:善,德之建也。《左傳·襄公三十年》謂:善人國之主也。《論語·述而》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對善的描述最為經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用水的狀態和特性來說明善,意思是說,人達到了上善的境界,就會像水一樣不再受形體的拘束,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這就是上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這是“善治”的最早出現。從老子至孔、孟、墨、荀,“善”一直是先賢大儒們的至高追求。

自公元前十一世紀,殷商滅亡,西周建立,周朝湧現出武王、成王、及周公等賢君名臣,古典文明進入了鼎盛時期。但後來卻出現了厲王、幽王等誤國之君,使周王朝開始衰退,逐漸江河日下。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平王放棄鎬京(陝西西安)遷都洛邑(河南洛陽)為界,周朝的歷史進入東周時期。該時期的周朝已經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掌控。

進入戰國時期,在齊、楚等大國之間有個滕國。滕國起源於西周,周文王第十四子姬叔繡被封滕地,即周代滕國。《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滕,小國也,間於齊楚”。《左傳》記載:“取長補短之五十里”。可見滕國很小。但就這樣一個小國,卻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滕文公,也正是滕文公廣施善治、善教、善政,使滕國成為政績卓越、人丁興旺、民殷國富、“卓然於泗上十二諸候之上”、眾望所歸的善國。

滕文公與孟子

滕文公做世子時就憂國憂民,多次問政於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三二五年),滕文公的父親滕定公去世,文公繼位。時下已是戰國中後期,諸候紛爭,群雄逐鹿,禮樂蹦壞,愈演愈烈。危難受命,滕文公派太師然友去鄒請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三年之喪,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滕國求生存須“復禮”,借守喪之機“復禮”,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因此,滕文公為父守喪三年,其用意是讓國人看到國君“復禮”的決心。此後,滕文公便開始推行孟子以“仁政”為中心的治國之道,在滕國實行善治、善教、善政,注重農耕,執行井田制等。使滕國百姓安居、民心所向。

滕文公是一代賢君,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三一八年)因病而卒,在位僅七年。已在齊國為卿的孟子專程趕來參加了滕文公的葬禮。

善治與和諧社會

滕文公在滕國實行的善治,其“善”的意義,並非我們理解的“善良”,其中還包含動詞“善於”之義。“善教”旨在教育人民做善事,行善舉,人心向善。“善治”和“善政”包含著善於作為之含義,是對老子“上善”思想的繼承,即善時、善能等。

歲月如流,逝者如斯。兩千多年前的善國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只剩下古城那飽經歲月滄桑的城牆夯土和存留至今的文公臺。看著這古城,不禁使人想象到春秋戰國時期那一幕幕的鼓角爭鳴和殺伐征戰。現今的文公臺,已成為滕文公在滕國實行善政的歷史見證。斯人已去,斯國不存,但美好的善國文化卻源源流長。可以斷言,兩千多年前的滕國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善國。

溫古察今,放眼世界。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理想和追求,而且也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十九世紀的思想巨人卡爾·馬克思為人類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美好社會,也可以理解為善的最高境界。今天,我們提出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與善文化也當屬一脈。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認為,善治與和諧社會是一體兩面,善治是和諧社會的治理過程。當然,善治是一個不斷髮展、不斷平衡的過程。今天的和諧可能就是明天的不和諧,通過善治使之達到和諧。有了善,人類就有了愛,有了善治,世界便有了和諧。善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