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汕頭為什麼叫鮀城,解析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之所以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而那些個歷史古城,屹立至今,也如“活化石”一般。可能有的城市讓人覺得疑惑,為何它不是以前的哪個哪個城市,其實只是因為歷史等原因改了原名,正如汕頭,小編在此為你解讀汕頭文化。

解析:汕頭為什麼叫鮀城

汕頭這個名字的形成雖然只有百來年但不代表汕頭市區的歷史就只有百來年,從歷史上看,汕頭市區的前身是叫鮀浦三都府轄鮀江都、鱷浦都、蓬洲都三都,鮀浦三都故北宋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隸屬揭陽縣。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後,並將海陽(今潮安)、饒平縣、揭陽縣3縣的部分土地劃歸給澄海縣。揭陽縣的鮀浦三都(汕頭的市區前身)就歸給澄海縣。

關於“鮀城”的說法,應該是源於蓬洲所城。潮汕以前有“潮洲九縣十城隍”的說法,但這說法並不正確,僅饒平縣就有四城四城隍(包括南澳城,清朝末年南澳仍屬饒平縣管轄)。

一般只要地處於繁華商埠和兵家重地,都有可能修建城牆防禦。鮀浦三都府地處海陽(今潮安)、揭陽、澄海、潮陽四縣交界,據韓榕兩江出海口,往來商船常覆沒於此,還有盜寇乘其險搶掠,為禍不淺。為防倭寇、海盜,朱元璋的第二年,就是明洪武二年,在蓬州都廈嶺村置了蓬州守役千戶所。

25年後的明洪武二十七年,千戶所就從蓬州都廈嶺村移到了鮀江都西城並修建有城牆和護城河。但是它沒有改名。沒有叫鮀江守役千戶所,還是依然叫做蓬州守役千戶所而所建的城池也叫蓬洲所城,而城隍廟則叫為鮀浦三都城隍廟。明朝初年隨著鮀浦三都不斷壯大,澄海縣設定了鮀浦巡檢司,作為治安、海關、海防的管理機構。當時鮀浦三都已成為澄海縣城區的另一個繁華副城區,如土布、瓷器、茶葉、南糖和果品等匯聚於鮀浦商埠。

因為當時汕頭市區稱著為鮀浦三都府(鮀浦巡檢司),所以蓬洲所城民間俗稱為鮀浦城簡稱“鮀城”。因為鮀浦蓬洲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而澄海縣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才置縣。所以在汕頭鮀浦一帶有句俗語說“未有澄海縣,先有鮀浦城”。

到了1948年澄海縣第三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光華埠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裡築煙墩建炮臺,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晒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1861年正式開放汕頭為商埠。隨著1921年,澄海縣開始廢都設區和汕頭埠不斷繁華,管理職能機構以及市鎮貿易才逐漸被汕頭所代替,鮀浦蓬洲城的影響力也漸漸退出了歷史。

話歸鮀浦三都府,鮀浦三都是包括鮀江都、鱷浦都、蓬洲都,而今天的三都指是市區的哪些地方?

鮀江都:指的是今天金平區鮀東街道、蓮塘街道、烏橋街道、東方街道。

鱷浦都:指的是今天金平區月浦街道和岐山街道、光華街道一帶。

蓬洲都:指的是今天的整個龍湖區轄地和包括金平區金砂街道、廣廈街道、東墩街道、光華街道一帶。

簡單的說就是當年的鮀浦三都並非今天鮀浦鎮,而是指今天汕頭的金平區和龍湖區。當年的蓬洲都並非今天蓬洲村,而是指今天的龍湖區。

TAG標籤:汕頭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