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水光瀲灩晴方好

湖泊,指的是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所謂湖盆,則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能夠調節河流水量,減輕洪澇災害,減緩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湖泊能夠為人們提供生活或工農業用水,有些湖泊還能夠出產水產品。當然了,有許多湖泊還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為當地居民創造旅遊業收入,也給遊客們帶來美的享受,那麼就讓城市文化為你介紹我們中國的十大湖泊吧。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中國十大湖泊之青海湖
  青海湖,藏語名為“措溫布”,意思是“青色的海”。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鹹水湖,面積達到4583平方公里。青海湖在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嶽泰山還要高。由於這裡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

青海湖在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洩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乾溼季分明。湖區擁有珍貴的鳥類及魚類資源,截至2014年8月,青海湖鳥種記錄增加至222種,分屬14目35科,總數在16萬隻以上;湖中盛產全國五大名魚之一—青海裸鯉(俗稱湟魚)和硬刺條鰍、隆頭條鰍,1964年國家將青海湖列為保護物件,青海裸鯉列為國家重要名貴水生經濟動物。

青海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環湖及周邊主要景點為日月山、倒淌河、湖裡木溝巖畫、橡皮山、茶卡鹽湖、茶卡寺、伏埃古城、鳥島、海心山、北向陽古城、舍卜吉巖畫、尕海古城、金銀灘草原、原子城西海鎮、沙島、西海郡三角城等。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2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鄱陽湖
  鄱陽湖地處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古稱彭蠡(《尚書·禹貢》)、彭蠡澤、彭澤(《漢書》),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最大的吞吐性淡水湖,是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二大湖,併名列世界上七個重要溼地之一,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里,約佔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佔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佔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鄱陽湖的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在中生代,受燕山運動的影響,這裡下陷成為盆地,盆地範圍廣及今江西北部、湖北黃梅地區和安徽宿松、望江一帶。至1萬年前最近一次亞冰期結束時,斷塊上升的“廬山”聳峙盆地之緣,而盆地內則河道縱橫,池塘密佈。此後由於冰後期的海侵,整個盆地變成泱泱大湖,併成為長江的寬闊河段。

三國時,彭澤分為南北兩湖,長江從兩湖之間的地峽上流過。後北湖演化為鄂皖交界的龍感湖、安徽境內的大官湖和泊湖。南湖則逐漸南侵,至南朝時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漢初設定的鄡陽縣大部分和海昏縣一部分被淹沒,民間有“沉海昏,起吳城”之說。

隋時因湖水逼近鄱陽山(據考位於鄱陽縣西北的湖中,20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時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陽湖。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漸北撤,明清時又南侵。此時湖形似葫蘆,北段別稱落星湖、左蠡湖;南段別稱官亭湖、族亭湖。近代,由於淤積和圍墾等原因,湖面日益縮小,到20世紀末,湖形已不象葫蘆,而象一隻昂首欲飛的天鵝。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九江市、南昌市、都昌縣、星子縣、湖口縣都是歷史名縣。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陶侃、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餘應桂、馮去非、陳澔、曹彥約、黃澔等曾在湖區生活。歷史上故事亦多,如周瑜在此操練水師,為赤壁之戰打下基礎、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大打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

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餘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秋冬季節的鄱陽湖,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等水源不足的影響,從入秋冬季節起到第二年仲春進入枯水期,形成“碧野無垠接天雲”的廣闊草洲,此時河灘與9個獨立的小湖泊連線,成為北方候鳥遷徙越冬的最佳之地。1992年,鄱陽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溼地名錄”,主要保護物件為珍稀候鳥及溼地生態系統。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3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位於荊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兩省之間,面積遼闊,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如今湖南境內所指的洞庭湖區,習慣上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受堤防保護的地區都計算在內,因此,就行政範圍來說,它包括19個縣、7個市、15個國營農場的全部或一部。

洞庭湖名稱由來有許多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在古代曾有“八百里洞庭”的說法,洞庭湖北有三口與長江相通,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水庫,容納湖南四水的水量,並起著吞吐長江洪水的作用,它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蹟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其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志》載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等。

另外,洞庭湖還有“日景”、“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十影”,美不勝收。1988年8月,“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它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發祥地,因為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水、土、生物資源條件,成為中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發祥地,早在8000—7000年前已有先民們在洞庭湖這塊沃壤上開始有固定聚落的農業定居生活,建立了以稻作農業為主體的人類早期文明。

洞庭湖自古亦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司馬遷、班固均用“稻飯羹魚”、“雖無千金之家,亦無饑饉之患”來描繪其社會經濟生活。在洞庭湖區,河網交錯,湖泊星羅棋佈,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成為農業文明時期最為理想的地區之一,稻飯羹魚也成為魚米之鄉在不同時期的代名詞。

洞庭湖自古為淡水魚著名產地,而今則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其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之珍。每當荷花盛開季節,滿湖荷葉襯托著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潔,“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泛舟採蓮,成為一大旅遊專案。洞庭湖中的君山不僅風景佳麗,而且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自唐代即被列為貢茶。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4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338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屬季風氣候。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餘條,這裡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

太湖湖水面積2338平方公里,湖面形儀西突的新月,西南部湖岸平滑呈圓弧形,東北部湖岸曲折多湖灣、山甲角。湖泊長68公里,最大寬度56公里。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一些島嶼分別與東、西庭山連體,近岸的則與湖岸相連成半島,現尚存大小島嶼48座,以西洞庭山面積最大,為75平方公里。

太湖的物產資源十分豐富,《太湖魚類志》中記載的共有107種魚類,錄屬於14目25科74屬,其生態型別主要有三類:一是太湖定居性魚類,如鯉、鯽、鯿、魴、鮊、鱭和銀魚等;二是江海洄游性魚類,如鰻魚、鰣魚和東方魨等;三是江湖洄游性魚類,如草、青、鰱和鱅魚等。

由於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如今太湖的魚類資源格局年變幅較大,以刀鱭、銀魚等為主體,主要經濟魚類資源有鱭、銀魚、鮊、鯉、鯽、團頭魴、草魚、青魚、鰱、鱅、鰻、花魚骨、鯰、鱖、烏鱧、河川沙塘鱧和似刺鯿鮈等20餘種。

太湖最有名的地方特產,當屬太湖三白、太湖珍珠和太湖蟹。太湖三白即銀魚、白魚、白蝦,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各種菜餚;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太湖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乾,其還可入藥,內服有托裡解毒之功能。

太湖珍珠,又名太湖珠。是按產地分類的九大珍珠品種之一,既是珍貴的裝飾品,又是貴重的藥材。珍珠清熱解毒、性寒、味甘甜、潛陽,能鎮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收斂生肌、治療高血壓、老年支氣管炎,胃潰瘍等,是珍珠散、六神丸、小兒回春丹等20多種中成藥的重要成分之一,同時它還有增進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化體質、延緩衰老等功能。

太湖蟹生長於太湖水域,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齡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結隊順流東下,至江海交匯處的淺海中,繁殖而後終生。次年初夏,孵化後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戶,經多次蛻殼,逐漸長大,次年便成大蟹。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5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洪澤湖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遊幸江都,一路乾旱,經過“破釜塘”時,喜逢大雨,水位大漲,一望無邊,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朝,又改稱洪澤湖。

洪澤湖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

洪澤湖湖面遼闊,物產豐富,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鬥金”的美譽。洪澤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螃蟹,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螃蟹也遠近馳名;水生植物中,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另外,蘆葦幾乎遍佈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

洪澤湖旅遊資源豐富,萬頃碧波、百里長堤、港塢帆牆、奠淮犀牛、洩洪大閘、老君遺蹤、龜山晚眺、明陵石刻、臨淮觀日、墓園春曉等景觀值得人們遊覽,而位於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溼地自然保護區——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洪澤湖溼地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生態休閒基地,擁有鳥類194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6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呼倫湖
  呼倫湖,又稱呼倫池、達賚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新巴爾虎右旗境內,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東北地區第一大湖,與貝爾湖為姊妹湖。呼倫湖長93公里,最大寬度為41公里,平均寬度為32公里,周長為447公里,面積達到2339平方公里。當湖水位在545.33米時,湖水為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為5。7米,最大水深8米左右,蓄水量為138.5億立方米。

呼倫湖在史前已經有人類居住,其名稱在歷史上曾有數次改易,《山海經》中稱大澤,唐朝時稱俱倫泊,遼、金時稱栲栳濼,元朝時稱闊連海子,明朝時稱闊灤海子,清朝時稱庫楞湖,當地牧人稱達賚諾爾,為蒙古語,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

而現在人們所稱的呼倫湖則是近代才有的名稱,“呼倫”是由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貝爾”蒙古語意為“雄水獺”,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在古代這兩個湖盛產水獺,生活在湖邊的蒙古人便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名稱的古老習慣為兩湖命名。

呼倫湖中共有魚類30多種,主要有鯉魚、鯽魚、鯰魚等經濟魚類,另外還盛產白蝦。此外,以呼倫湖為主體的三湖(呼倫湖、貝爾湖、烏蘭諾爾湖)和三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成為供魚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有機水系,形成了一個漁業生產的整體。烏爾遜河中游的烏蘭泡水生植物極其豐富,成為鯉魚、鯽魚的主要產卵地。

呼倫湖水域寬廣,沼澤溼地連綿,草原遼闊,食餌豐富,鳥類棲息環境優良,因此也是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和東部內陸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春秋兩季,南來北往的候鳥種類繁多。據初步統計,呼倫湖地區共有鳥類17目41科241種,佔中國鳥類總數的1/5,主要有天鵝、雁、鴨、鷺等,其中不少屬珍稀禽類。其中丹頂鶴、白鶴、黑鸛、大鴇、金雕等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

呼倫湖是中國北方數千裡之內唯一的大澤,呼倫湖有八個著名景區分別為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蕩棲鳥、鷗島聽琴。沿湖岸有多處旅遊點,活動專案豐富多彩。遊客可以穿上蒙古袍,騎著駿馬賓士;也可以騎著雙峰駝漫步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車漫遊。還可划著小船在呼倫湖中垂釣。

遊覽呼倫湖的最佳季節是7月至9月,其時氣候宜人,水草最為肥美,而除了欣賞美景,人們也能夠吃到草原風味“全羊宴”,包括手把肉、炒羊肉、爆羊肚、烤羊腿、烤羊肉串、炒心肝肺、炸肉丸、溜羊尾、羊肉湯等,還可以吃到用湖水清煮,湯白似乳、香味撲鼻的鯽魚湯。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7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納木錯湖
  納木錯湖位於西藏自治區中部,當雄縣與班戈縣之間,其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湖面面積1940平方公里,湖面海撥4718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錯湖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的鹹水湖。

納木錯湖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其形成和發育受地質構造控制,是經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為斷陷構造湖,並具冰川作用的痕跡。後因西藏高原氣候逐漸乾燥,納木錯湖面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巖線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餘米。

納木錯湖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和廣闊的湖濱。它的東南部是直插雲宵,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側倚偎著和緩連綿的高原丘陵,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寶鏡,鑲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納木錯”為藏語,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納木錯湖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也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是西藏著名的佛教聖地,每逢藏曆羊年,就是藏傳佛教傳統的朝拜納木措,到納木措轉湖的年頭。

納木錯湖的湖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在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蒿草、苔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把牛羊趕到這裡,度過風雪嚴寒。

湖濱平原繞湖四周,每到夏初時節,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湖泊周圍常有狗熊、野犛牛、野驢、岩羊、狐狸、獐子、旱獺等野生動物棲居,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魚和無鱗魚類,湖區還產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另外,納木錯湖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例如食鹽、鹼、芒硝、硼等,儲藏量都很大。另外還具有代表性的資源則包括了砂金、錫、銘鐵、油頁岩、玉石、雲母、紫水晶等。此外,因為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日照充足,納木錯地區每年的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太陽能資源相當豐沛;另因多風是納木錯流域的顯著特點,區域內8級以上大風日每年超過80天,因此納木錯的風能資源亦相當豐富。

納木錯湖區還擁有珍貴的溼地資源,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納木錯擁有依存於高原湖泊的多種典型溼地生態型別,包括湖邊沼澤、河口、湖岸淺水區、湖岸溼草甸、岩石湖岸、沙質湖岸、砂石質小島和湖等等,發育了完整的高原溼地群落。

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這裡養育了一大批依賴於溼地生存的物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大量的青藏高原特有種。雖然這裡分佈的野生動物種類不多,但是部分物種的數量相當大,如雁鴨類等,十分引人注目。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8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色林錯湖
  色林措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大湖,在藏語意為“威光映復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位於岡底斯山北麓班戈縣和申扎縣境內,申扎縣以北。色林錯湖的湖面海拔4530米,最深處超過33米,湖體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約22.8公里,東部最寬處達40公里。截至2014年6月,色林措面積已達2391平方公里,比納木措多出369平方公里,成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

進入色林錯湖的河流主要有扎加藏布、紮根藏布、波曲藏布等。據科學家考證,色林措面積曾達到1萬平方公里,後因氣候變化,湖泊退縮,從中分離出格仁措、措鄂、雅個冬措、班戈措、吳如措、恰規措、孜桂措、越恰措。色林措流域四面群山環抱,湖盆面積廣闊,湖濱水草豐美,是藏北重要的牧業基地之一,也是保護黑頸鶴及繁殖區生態系統的申扎溼地自然保護區。

色林措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是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另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雪豹、藏羚、盤羊、藏野驢、藏雪雞等。色林錯裸鯉是藏北色林錯湖泊中惟一的一種魚類。

色林措是個湖泊的王國,在它的周圍有23個衛星湖,如同翡翠項鍊般繚繞,據說幾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個整體的巨大湖面。在這眾多的衛星湖中,錯鄂湖鳥島成了候鳥的第二根據地。每年的春夏季,都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地中海棕頭鷗,不遠千里從地中海飛過來,場面極為壯觀。這裡的棕頭鷗其實跟在班公湖見的品種一樣,都是修長的紅腿,尖尖的紅嘴,除翅膀和尾巴白中帶灰外,渾身潔白的羽毛,性情溫和,不太懼怕人。

而關於色林錯湖的由來,在西藏地區還流傳著一個傳說,說的是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薩西面堆龍德慶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貪婪的吞噬千萬生靈,包括人和所有的禽獸,對他的淫威,誰都束手無策。在一個雷雨過後的良辰,一路降妖除魔的蓮花生大師終於找到了色林。

在法力高強的大師面前,色林怎麼是對手呢?於是在蓮花生大師的緊追下,色林逃到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渾濁的大湖裡,大師命令色林永遠不得離開此湖,在湖中虔誠懺悔,不許殘害水族,並把這個大湖名為“色林堆錯”,意為“色林魔鬼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9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維吾爾語意為“綠洲”,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為現名。博斯騰湖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湖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水域總面積800多平方公里(2014年),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處17米。湖區深居歐亞腹地,光照充足,熱量豐沛,雨量稀少,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博斯騰湖屬於山間陷落湖,主要補給水源是開都河,同時又是孔雀河的源頭。博斯騰湖的湖體可分為大湖區和小湖區兩部分,大湖的面積近千平方公里,小湖的面積僅有百餘平方公里。《隋書》記載此湖有“魚、鹽、蒲、葦之利”。

博斯騰湖盛產各種淡水魚,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1971年以前,博斯騰湖魚類組成比較簡單,只有幾種魚類,其中以扁吻魚(大頭魚)和塔里木裂腹魚(尖嘴魚)為主。此後數十年間,隨著魚類引種工作的發展,漁獲物的組成和魚產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至2015年,博斯騰湖共有魚類30餘種,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等,較出名的為赤鱸,也就是俗稱的五道黑。

博斯騰湖的湖區周圍生長著廣茂的蘆葦,是我國四大集中產葦區之一。20世紀60—90年代,隨著水域面積的縮小和水環境惡化,博斯騰湖湖濱溼地面積銳減,蘆葦長勢不斷衰退,蘆葦質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1992年以後,當地採取了一些措施,蘆葦面積和產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長,至2013年,博斯騰湖蘆葦面積達60萬畝,其中,人工蘆葦面積18萬畝,成熟蘆葦年產量20萬多噸,產值7000—9000萬元。

博斯騰湖地處中緯度地區、中國距離海洋最遠的省份——新疆,湖濱溼地因受博斯騰湖水域的調節,形成了春季氣候多變,夏季乾旱炎熱,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嚴寒的典型大陸性荒漠氣候,也是南北疆氣候的過渡帶。由於受到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山脈以及帕米爾和青藏高原阻擋,使得海洋氣流無法順利的到達該湖區,因此形成了氣溫年差較大,蒸發量大,乾燥少雨的氣候。

20世紀80年代後期,博斯騰湖景區旅遊開發開始起步,1998年,博斯騰湖旅遊區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列為旅遊開發重點景區。2002年5月,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第151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4年5月27日,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博斯騰湖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博斯騰湖沿岸景區可分為四片景點,即金沙灘和銀沙灘、大河口與落霞灣、阿洪口及蓮花湖、揚水站和白鷺洲。

水光瀲灩晴方好,美不可言的中國十大湖泊 第10張

中國十大湖泊之南四湖
  南四湖是串聯在一起的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而得名,為淮河流域第二大淡水湖。其中微山湖面積最大,故又統稱為微山湖。南四湖區域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公元12世紀時,黃河南泛侵奪了泗水河道,排水不暢,瀦積成湖。

南四湖湖泊北高南低,南北長約125公里,東西寬5.6—30公里,湖區面積1225平方公里(一說1266平方公里),儲水量19.3億立方米。環湖大小支流汛期洪水彙集後,南出韓莊運河與不牢河洩入中運河。1949年前濱湖地區水旱災害嚴重,1949年後當地對南四湖的堤防、湖腰、出口及濱湖地區陸續進行了整治,水利狀況明顯改善。

南四湖湖底平坦,水質肥沃,水草叢生,水產資源較豐富,有魚類70多種、蝦57種,水生植物70多種,主要經濟作物有葦、菰、蒲、藕、芡實等。所產四鼻孔鯉魚、中華鱉、蟹以及野鴨、麻鴨、水貂皮等較為著名,微山湖麻鴨所產青皮蛋製成的“龍缸松花蛋”是傳統出口產品。

南四湖地區煤炭資源豐富,自北向南縱跨濟寧煤田、滕北煤田、滕南煤田和大屯煤田,湖區煤田總面積620平方公里,煤種以氣煤、肥煤為主,部分含有天然焦,可採厚度9—11米,預測儲量33億噸。周邊棗莊、賈汪煤礦開採歷史悠久,尚有兗州、滕南、大屯等煤礦;建有韓莊、大屯等大型坑口電站。

南四湖擁有珍貴的溼地資源,其溼地保護區總面積1266.47平方公里,包括包括南四湖整個湖泊及其灘地、周邊農地、山林等,其中保護區核心面積451.07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403.59平方公里。溼地生物多樣性分佈區及95%以上的珍稀瀕危鳥類棲息地在核心區及緩衝區內。溼地自然保護區內的高等植物密度較高,為41.24%,植被生態質量高,溼地的面積有效性大。

南四湖生物資源豐富,屬於淺水營養型湖泊,盛產魚、蝦、葦、蓮等多種水生經濟動、植物,是山東省最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同時由於南四湖區南北有山,湖中有島,水生植物繁茂,呈現多種景觀型別,適宜多種鳥類生存繁殖,鳥類資源亦相當豐富。

南四湖的旅遊資源豐富,湖中及沿湖岸邊有微山島、南陽島、鐵道游擊隊舊址、紅荷溼地、千島溼地、太白湖、孟樓溼地等景區,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漁家水街、南陽古鎮景區、微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等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TAG標籤:瀲灩 晴方 可言 湖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