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哈爾濱的發展歷程,淺析

人們印象中的哈爾濱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哈爾濱的冬天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然而哈爾濱文化並非僅此而已,哈爾濱也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名城,文化歷史悠久,素有“冰城夏都”的美譽。那麼你瞭解哈爾濱的的歷史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哈爾濱的發展歷程吧。

淺析:哈爾濱的發展歷程

哈爾濱來源於女真語“阿勒錦”“哈喇賓”“哈喇賓忒”,漢譯為光榮、榮譽、名譽等含義。另有一說,來自女真語天鵝的摹聲詞,即“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

不管哪種說法,可以看出哈爾濱和女真族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射鵰英雄傳》中金國(完顏家)的都城就在哈爾濱,哈爾濱阿城市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之地。如果時間充裕,你可以去哈爾濱阿城市,去看看金上京遺址。哈爾濱古蹟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真正以城市出現就是在金國了。

而哈爾濱的大發展,應該是清末民國前後的俄羅斯的入侵。從公元1115年金國在阿城市(當時稱上京)建都,直到1896年至,哈爾濱只不過是由一個只有12條狗的驛站發展到人數不多的幾個小村莊而已,1896年是哈爾濱作為城市的起點,在此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才改變了這個地方的命運。

1896年,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和吉林的鐵路修築權;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俄收買田家燒鍋,成為鐵路工程局的駐地;開始以此為中心修建中東鐵路,人口集聚,興辦商行工廠,城市迅速興起。1899年,哈爾濱至阿什河臨時通行火車;1901年,哈爾濱,尼科爾斯克,烏蘇裡期克(雙城子)間鐵路接軌竣工通車。

1905年,隨著日俄戰爭,哈爾濱人口驟增至25萬;1905年10月3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清廷批准,添設哈爾濱關道(即濱江關道),翌年5月11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正式設定道署,駐濱江城(今道外區)。

1923年至1945年,黨在哈爾濱逐步壯大,從20世紀初至20年代末,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俄、英、美、日、法等30多個國家的資本家在哈爾濱開設了工廠、洋行、商店等,有16個國家設立了領事館,使哈爾濱成為東北亞國際貿易城市。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現在的哈爾濱如今是中國的“北大倉”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來源大省,黑龍江的糧有多少,怎麼說吧,一年的糧食可以供陸海空三軍軍、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的人口吃一年的,哈爾松花江是中國第六大長河,哈爾濱是松花江上的主要港口,每年從這裡運出的貨物銷往世界各地。

哈爾濱的軸承廠、汽輪廠、鍋爐廠是在全國享有盛譽,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第八大港口之一,每年運輸300多萬人次。

哈爾濱的建築,在全國也是享有盛譽的,例如索菲亞教堂、馬迪爾賓館、還有中華巴洛克建築新華書店、哈爾濱在短短的100年裡,吸收了歐洲300多年的歷史精華,為哈爾濱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TAG標籤:哈爾濱 淺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