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失傳已久的南京評話文化

隨著最後一個說南京評話老人——孔幼平的離世,南京評話也就失傳了。曾經風靡一時的南京評話就這樣無人繼承,不禁讓人感到可惜又無奈。可以說南京評話的逝去,使得南京文化失色了不少。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下南京評話文化吧。

失傳已久的南京評話文化

南京評話亦稱“南京評詞”、“說書”。據老藝人口述,南京評話起自明末清初的“說善書”,其代表人物為夢明和尚和醒姑。清乾隆年間,南京評話藝人成立了自己的行會組織“三皇會”,創始人為當時人稱趙菩薩的“說善書”藝人,後輩藝人皆尊其為祖師爺。相傳乾隆南巡時,曾微服書場聽其說書,併為之題字:“活龍活現,人皆喜聞。”

南京評話以說為主,輔以表演,書目多為長篇。演出道具頗為簡單,僅為摺扇一把、醒木一方。清末民初,是南京評話的鼎盛時期,湧現出諸多優秀的評話藝人,最著名的有說《水滸》的李朝雲、陳秀山,說《唐宋書》的何錦朝、何錦堂,以及說《三國》的周善之、張鴻儒等。尤其是張鴻儒,不僅說書,更擅“評”書,對書中的人和事,往往有獨到見解。

抗戰勝利後,南京評話藝人隊伍不斷擴大,最多時達近百人;演出書目也不斷豐富,除傳統書目外,又增加《隋唐》、《興唐》、《徵東》、《徵西》、《反唐》、《月唐》、《後唐》、《飛龍傳》、《包公案》、《狄青傳》、《嶽傳》等10餘部長篇評話。其時,夫子廟、鼓樓、下關等處的茶樓書場如雨後春筍,紛紛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南京評話的繁榮。

50年代以後,評話藝人陸續參加了南京市曲藝團和其他專業文藝團體,並創作了《義民冊》、《雨花臺上紅旗飄》等一批新書目。當時名聲較著的演員有張幼臣、孔幼平、金少臣、王小瀛等,其中以張幼臣為代表,他將原先以南京土話說書改為使用南京官話,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擴大了聽眾面,對南京評話的改良發展多有貢獻。

TAG標籤:評話 南京 失傳已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