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利川小曲,利川文化“三絕”之一

利川小曲,是一種流傳於鄂西利川的南坪的一種小曲調,是一種非常鮮為人知的民間小曲。利川小曲曲調非常的優美,表現力也非常強。它們易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了不少人的好評。那麼,大家對於利川小曲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利川文化“三絕”之一:利川小曲

利川小曲的藝術特色
  利川小曲的演唱形式靈活自由,可單檔,可雙檔,可坐唱,可走唱。走唱時,演員一般都都輔之以一定的表演動作。坐唱時,男演員左手執“三挑板”擊節,右手隨腔擊鼓加花,女演員則擊碟而歌。利川小曲的演出傳統方式有二:一為拉場子的“唱曲兒”,二為坐堂演出的“唱雅曲”。藝人的傳承方式有家族式的班子,也有師徒相授,但在建國以後,小曲的傳承班子僅剩袁家班子的袁紹卿和聶家班子的聶成等人。

利川小曲的傳統曲目多為故事情節單一的短小曲目,如《駕保長》、《打王永》、《讀官學》等等,新曲目有《書記三住青松榜》等。利川小曲曲牌豐富,現有39種55支,其中單曲34支,小調12支,鼓曲9支。曲目也非常豐富,現存的就有100多個,傳統曲目《盼闖王》、《怕字歌》等。利川小曲也有獨特的伴奏樂器:三挑板、竹鼓、梆鼓、大筒琴、打琴等。

利川小曲現代演出方式有4種:一是準角色表演唱,二是群體性表演唱,三是雙人坐唱,四是小曲劇。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有3個顯著特點:一是通常以敘事方式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內心活動,表達細膩的內心情緒。

利川小曲的流傳
  從明末清初到解放前,利川小曲流傳400餘年,一直是利川人的精神食糧。利川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一起共創作利川小曲曲牌55支,傳統曲目20餘個。這些傳統曲目多取材於當地歷史故事或古代白話小說,主要反映民間疾苦,抨擊封建禮教、鞭撻社會腐敗,如《賈氏墜樓》、《鴉片歌》、《怕字歌》等曲目曾膾炙人口。在利川茶興一帶,利川小曲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袁唱。其中民間藝人袁紹卿,其父袁大吉、祖父袁成洪、曾祖父明才、高祖袁興亮,都是唱小曲的高手。作為利川小曲的著名傳人,袁紹卿為利川小曲現代曲目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利川小曲又開始“走下坡路”了。10多年來,人們聽不到利川小曲的聲音,更見不到新的曲目,因此,湖北文化部門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有專家認為,利川小曲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貴的民族研究價值。而利川小曲雅俗共存的特徵也是其他曲種難以見到的現象,其表演形式的學術研究價值巨大。另外,利川小曲在內容上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且多用土家族的方言土語表述,道具樂器也很有特色。總之,利川小曲就猶如一座藝術富礦,飽含著土家藝術的特色,折射出土家藝術的魅力。

TAG標籤:利川 小曲 三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