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建碉樓的意義,開平碉樓的歷史來歷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它是我國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是豐富多彩的廣東文化的重要內容。那麼,開平碉樓在歷史上是什麼時候,又是為什麼而建起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它的興起和歷史意義。

開平碉樓的歷史來歷,建碉樓的意義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市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市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颱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積下了產業。然而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遂成土匪四處劫掠之地,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的長竟也曾被土匪擄去。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搶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但這次行蹤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也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宇。開平碉樓就此開始越建越多,越建越成規模。

開平碉樓的建造在一段時期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明末清初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而碉樓非常堅固,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村民就可入內躲避。

(二)抗日據點
  開平碉樓,在抗日的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由南路向廣州撤退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有司徒鄉七勇士在此,戰鬥7天7夜,重創日軍,最終被俘,英勇就義的事蹟。

(三)黨地下活動場所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例如“中山樓”在抗日的戰爭時期就成為當時開平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此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佈置,都在這個碉樓裡進行。

結束語:開平碉樓,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將西方建築藝術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也對外國建築藝術在中國鄉村的紮根和儲存起到了作用;同時,它也寄寓了僑鄉人民的傳統環境意識和風水觀念,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應當妥善保護。

TAG標籤:來歷 碉樓 開平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