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產生於清朝時期的廣州騎樓的歷史淵源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儲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騎樓的設計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們主要參考西方建築而進行改裝設計所形成的一種特別的建築風格。

產生於清朝時期的廣州騎樓的歷史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型別,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

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機關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

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佈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
  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

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騎樓: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晒,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

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溼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廣州騎樓形式多樣,儲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
  仿哥特式
  愛群大廈、北京路新華書店是仿哥特式騎樓,這種形式較為少見。
  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拱形窗體現出哥特式裝飾風格。愛群大廈的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哥特窗,底層騎樓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產生於清朝時期的廣州騎樓的歷史淵源 第2張

南洋式
  文明路186號。
  這種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牆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一種建築智慧,預防颱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不過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
  古羅馬券廊式
  新華大酒店
  這種騎樓底層有券柱,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
  仿巴洛克式
  萬福路114號
  這類騎樓採取了巴洛克式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除了萬福路,下九路、龍津西路也有。
  現代式
  這種騎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複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中國傳統式
  德政南路139號是代表。這種騎樓體現了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立面基本無裝飾。這種騎樓僅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等還有零星儲存。
  騎樓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最早的騎樓出現於清朝末年,廣州的一德路、聖心教堂(石室)一帶。騎樓這一新鮮事物,引起了建築界的極大興趣,有人考究,騎樓引進了地中海國家的「卷廊」建築特色,因為那裡也是高溫多雨,蒸晒酷熱,那裡的建築都有寬闊的廊道。

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早期的幹欄式建築的發展和改進。爭論歸爭論,嶺南的建築師好就好在講究實際,不是全盤照搬,把西方建築與嶺南傳統建築結合,演變為這種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從此在廣州大行其道,並傳到兩廣和閩南,成為嶺南商業街市的一特有建築。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裡,廣州騎樓形式多樣,儲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廣州騎樓開始遭到拆遷的厄運。1990年代初,廣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鐵一號線,引入開發商沿線發展物業,騎樓成為建設阻礙,開始被拆遷。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騎樓街的拆除和破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廣州騎樓作為嶺南建築文化特色受到關注,保護廣州騎樓的呼聲開始響起。1998年6月12日通過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在名城內,文物古蹟比較集中的區域,或比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鎮、村寨、風景名勝,應當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2000年12月1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以穗府(2000)55號文頒佈的《關於公佈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通知》,將廣州市荔灣區上下九路至第十甫路列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

2001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指明“加強歷史舊城區傳統城市風貌格局、西關大屋、沙面及特色騎樓街的保護。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風貌保護區及緩衝區,針對不同情況分別提出保護對策。”《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規定,對“具有南方建築特色的騎樓建築街,城市建築規劃予以保護,改建時應按騎樓建設”。
  《廣州市都市計畫審批技術標準與準則》中第7節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確規定。
  廣州市區內現存的騎樓街總計有36條,長度達20多公里,集中分佈在老街區約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如荔灣區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恩寧路、龍津路、長堤;東山區的文明路、豪賢路、文德路、東華東路和東華西路;越秀區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義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區的同福路、南華東、南華中、南華西也有一部分。

【結束語】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洗禮,現如今廣州騎樓風格的建築顯然已是每個廣東人的驕傲,形形色色的西式建築構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築風格,非常具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