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惟妙惟肖的濟南魯繡文化

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模式就是以男耕女織為主,中國的紡織業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時至今日紡織依舊是我國的一個主要生產產業。悠久的歷史誕生傳承了中國八大繡,其中今天的主角魯繡就是其中之一,用刺繡記錄下濟南文化的燦爛。

惟妙惟肖的濟南魯繡文化

自古山東繡品因其地域性和獨特的繡織技法被冠以“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春秋時期逐漸興起,史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史記·貨殖列傳》中對此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定的“服官”當時繡業的昌盛和重要可見一斑。

魯繡風格較其他繡種不同,多以暗花織物作底襯,以彩色強捻雙股衣線為繡線,採用齊針、纏針、打籽、滾針、擻和針、鎮繡、接針等針法,集抽、勒、鎖、雕等精華工藝於一身,色彩淡雅、構圖優美、虛實適宜、形象逼真。選取民間喜聞樂見的人物、民間故事、百花鳥獸等內容為題材,為綿遠悠長的齊魯文化賦予了魯繡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在民間,魯繡則作為齊魯“女兒”必學的“功夫”,被稱為“女工”,農家大多有一種叫做“撐子”的繡花架子,她們則在上面飛針走線,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轎衣等各種布料上繡織出各種美麗的圖案,魯繡工藝便隨著這種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間代代相傳。

在魯繡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衣線繡、雲龍繡、地龍繡、抽繡、雕平繡等數十種獨有的繡種,髮絲繡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繡種。

髮絲繡始於中國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因用黑色原發為材料,又稱“墨繡”。髮絲繡的特點是運用傳統技術將髮絲脫脂、染色,從而獲得多種彩色髮絲,結合絲線採用其特有的接針、勻針、打籽、辮繡、網繡、散套針等幾十種針法,根據作品所要表現的藝術效果手工施於蠶絲織成的底布上。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

濟南髮絲繡在繼承齊魯民間傳統發繡基礎上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人發與絲線結合施繡。這一創舉極大地發展和拓寬了傳統發繡的表現能力,即從只能繡“白描”發展為“潤色”,以表現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的筆墨效果最為見長。繡制所使用的人發已不是原發,而是將經過化學處理的彩色纖維線與蠶絲線相結合,表現領域寬闊,色彩很豐富,足可以像絲線一樣使用。

取代原發的原因在於一根髮絲不能再劈開,絲線卻可以劈得很細,很容易繡制細膩、精微的部位,而用人發繡織強調質感和相對真實效果的部位。這種大粗大細的風格,使濟南髮絲繡明顯有別於魯繡而獨闢蹊徑。髮絲繡還可視不同畫面運用多種靈活針法。一幅發繡要經過設計、裁剪底布、配線、落稿、刺樣、勾樣、上繃、刺繡以及裝裱等藝術流程。

TAG標籤:惟妙惟肖 濟南 魯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