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世界文化遺產之福建土樓

土樓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具有獨特的建築特色,它憑藉著自己的稀有,走向了全世界。福建土樓主要分佈在漳州南靖、華安、龍巖永定等地區,它產生於宋元時期,成熟於明末、清代和國民時期,而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土樓皆在永定。
  那麼,城市文化中,福建土樓有著怎樣的文化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世界文化遺產之福建土樓

建築特色:
  福建土樓的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俗稱“生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等,經過反覆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土木結合、外閉內敞、規模巨集大、造型優美、品類多樣、就地取材、構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樓建築的主要特徵。其獨特的建設形式、高超的工程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眾多家庭聚族而居於一樓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於世界其他任何建築,可謂天下一絕。

福建土樓主要有三種典型風格,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佈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方樓的佈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圓寨,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準軍事工程。

福建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因為建築奇特,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漳州市南靖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裝置。

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閩西南這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土樓佈局:
  福建土樓佈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後低,忌正對山坑(以免衝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

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臺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係,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

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福建土樓的佈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佈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樓梯最多的土樓為數極個別。

基本分類:
  圓樓
  在舊時被當地人稱為圓寨,至今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圓樓仍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圓寨。圓樓的共同特點是:大門、祖堂等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築對稱,這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同。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環環相套,祖堂設於樓中心,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與祖堂相連,只有一環的圓樓祖堂則設於正對樓大門的後側廳堂(又稱上廳)。

圓樓的外環(主樓)呈圓形狀,以厚實堅固的生土牆承重,其土牆依層次升高而逐漸減少厚度,底層1米多至2米,頂層厚0.4米至0.8米,樓層越高、直徑越大的圓樓土牆也就越厚。多環同心圓樓的第二環以內的牆體均用青磚或土坯磚砌成,因為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適應內部結構靈活多變的需要,同時也無需像外環那樣突出防衛功能,何況其承重遠比外環小。樓內其他附屬建築如廚房、浴室等牆體也使用同類材料。

方樓
  數量居各種型別土樓之冠。從外觀看,四周高牆聳立,四角規整,呈封閉式,防衛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後高,即後向比前向與兩側高,與兩側屋頂形成半層或一層樓高的錯落,前者為懸山頂,後者為重簷歇山頂。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部佈局、結構由於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也有程度不同的差異。

長方形樓
  主樓的平面,呈“口”字長方形的佔絕大多數,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為數甚少。後者中間的樓層與緊密相連的樓層等高,有的略低於主樓。“日”字形樓或位於中間的樓、“目”字形樓左右兩側的樓,一般系後人擴建的。新樓、老樓融為一體,既節省了用地、擴大了居住空間,又保持了全樓整體的統一。

更能體現整個家族的高度團結。這兩種土樓的樓內均設定若干個門相通,而且正面也設定大門供樓主進出,可謂四通八達。但“目”字形樓兩側正面的大門比中間原有的正面大門稍小,並且兩門對稱,既顯示主次分明,又美觀規整。

世界文化遺產之福建土樓 第2張

府第式方樓
  一般認為,府第式方樓同樣屬於方形樓,因為從整體看,它4個角都呈90,似乎兩者沒有根本的區別。但兩者在建築佈局、結構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應當把它們區分開來。

府第式方樓在中軸線上的3座樓、屋,前低後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貫通,天井兩側為廂房、迴廊。方樓正面為高2一3層的樓或單層屋,後向為主樓。前座樓或前座屋均設門廳,出口為大門;中座一般為主廳(祖堂),單層,高5米以上,系全樓公共活動的中心;後座主樓比前座樓或前座屋高2至3層,設廳堂(俗稱上廳),一般用於供奉神座。

中軸線兩側為前低後高的橫樓,互相對稱,明顯低於後樓,但本身若干級的落差並不大,它與前後座樓屋緊密相連。橫樓的房間門均朝向中軸線,與“三堂”(即前、中、後座樓屋)相呼應。

“三堂”與橫樓之間分別有一至兩個長方形天井,其前向、後向甚至中間以廊屋或石砌通道與前、中、後堂貫通。前堂(樓或屋)兩側設廊廳,並各開一小門作為橫樓的出入口。全樓天面為小青瓦漢代九脊屋頂,主樓(後堂)高且出簷較大,突出了其在全樓中的主要地位。

宮殿式方樓
  宮殿式方樓與府第式方樓有很大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型制完全不同。宮殿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於內院之後側,即祖堂處於後堂,而府第式方樓的核心部位處於內院之中心,由前、後廳與兩邊迴廊組成小四合院,中心為天井,規模也比前者的第二進只有一箇中廳要大得多。

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及兩側的橫樓,其前半部分比後樓以及橫樓的後半部分矮一層,而府第式方樓的主樓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僅僅後樓略高於前樓及兩側之橫樓,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個臺階,落差不明顯。宮殿式方樓的前樓、後樓的屋頂均分成3段作斷簷歇山頂式,加之後樓比前樓高出一層,使外觀更顯得錯落有致。

而府第式方樓的四周都是懸山頂,即使兩側橫樓的屋頂也不像宮殿式方樓那樣分作多段作懸山迭落。宮殿式方樓後廳的結構、裝飾遠比府第式方樓複雜、華麗,而府第式方樓相對比較簡單、樸素,與其樓門廳大致相當。

五鳳樓
  九脊歇山頂,屋脊飛簷為5層疊,猶如展翅飛翔的鳳凰,錯落有致,雄渾古拙,故名五鳳樓。其型制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相似,樓內也設廳堂,樓兩側為橫樓;有的五鳳樓樓內不設中堂,整座樓簡化成“兩堂兩橫式”,被稱為縮簡式的五鳳樓。

無論如何,“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尊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佈局的延續發展……”。

五鳳樓與府第式方樓、殿堂式圍樓最大的區別在於,五鳳樓前低後高,逐級升高,整個天面的屋脊為5層疊,這是後者所沒有的,其落差也比後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為山地斜坡,則樓內廳堂、兩側橫樓都隨著地勢而呈階梯式升高,樓內地面亦呈多級階梯形,後者即使有此現象,但沒有前者那麼明顯,階梯級數也比前者少。

殿堂式圍樓
  這種型別的土樓,在永定縣高陂鎮、下洋鎮等鄉鎮現存不超過10座,它是閩粵贛邊客家地區的民居建築文化相互影響不可多得的例項圍龍屋是廣東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區集中分佈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築。

從外觀與平面佈局來看,殿堂式圍樓與圍龍屋極為相似:由兩大部分組合而成,中軸線鮮明,前半部分為“三堂兩橫”或“兩堂兩橫”、“兩堂四橫”合院式建築,後半部分為半月形圍屋或圍樓,祖堂設於中心部位,即第二進的中廳(堂)。

可是,兩者有明顯的差異:殿堂式圍樓的承重牆均以生土夯築而成,至少後半部分即主樓如此,而圍龍屋的承重牆以三合土或青磚為材料;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包括橫樓大多數高2層,後半部分一般高3層以上,而圍龍屋前半部分為單層,後半部分一般高2層;殿堂式圍樓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而圍龍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設一個大門外,還在大門兩邊各設一個儀門(又稱小門),供住在橫屋的主人出入。

走馬樓
  通常倚山而築,錯落有致,形式多樣,依地勢變化而變化。其中以縱向呈一字形、沿著山勢分若干級向後延伸的一字形走馬樓居多。受地理條件限制,這種樓一般高2層。其底層設廳堂、廚房、雜物間、畜廄、廁所等,二層為臥室、穀倉。

它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二層的外部以杉木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外通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吸收了幹欄式民居建築的優點,能夠適應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溼的氣候。

五角樓
  樓體與圍牆均隨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五邊形;樓內佈局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層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樓更富於立體感。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穿鬥、抬粱混合式構架。此外,永定湖坑鎮還有八角樓,建造時受地勢所限等因素,於是便產生了這種奇特的土樓。這類土樓都設計巧妙,形制新穎。

紗帽樓
  這種土樓或在溪邊的石砌牆上挑出木製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圍護,後側連著高大的方形土樓,或半月形土樓與方形土樓組合,依地勢前低後高,中間為天井。從正面看去,其形狀恰似古代官員的烏紗帽,故名。這種土樓現存甚少。

吊腳樓
  大多數是商業店面,沿街構築。一般面闊單間或2間、3間,進深2間或3間。前面向著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為土樓;後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樓與前半部分的土樓連成一體,以杉木板圍護後半部分的木樓,也開窗。

臨溪河的懸崖處,用直徑較大的杉木柱支撐。若前半部分的土樓高3層,則後半部分的木樓也高3層。從正面看,吊腳樓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樓;而從後向看,它則貌似中國南方一些地方的幹欄式民居。這種土樓的優點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確保了街道的用地。

TAG標籤:土樓 文化遺產 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