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塔吉克族

在中國有很多個民族,除了人數眾多的民族外,還有一些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而中國的傳承文化眾多的也是民族眾多的原因之一。那麼,你可知在我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中的塔吉克族是怎樣的嗎?隨小編去塔吉克族文化看看吧!

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型別。“塔吉克”是民族自稱,意為“王冠”。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佈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民族。中國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的主體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個民族,二者在語言、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異。

塔吉克族的語言克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均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是多音節語,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操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色勒庫爾語主要是塔什庫爾縣居民使用,莎車、澤普、阿克陶和皮山等地的居民則主要使用瓦罕語。

由於塔吉克族人民長期與漢族、維吾爾族等人民密切交往,所以在塔吉克語中,吸收了許多漢語和維語的藉詞。中國塔吉克族無本民族文字,20世紀30年代前使用波斯文,後改用維吾爾文,當今青年人普遍兼通維漢語文。

塔吉克族人口數為51069人,其中60%聚居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厙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其餘主要分佈在附近的莎車、澤普、阿克陶和皮山等縣,這些縣裡都設有塔吉克民族鄉。自古繁衍生息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時期從帕米爾高原西部東遷的塔吉克人構成了我國境內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婦女是編織和剌繡的能手。她們所織的鞍墊、馬衣、腰帶等多飾有圖案,並能用各色布塊在枕頭和圍裙上拼出各種幾何圖案,稱之為“補花”或“對布花”,花紋對稱協調,色彩鮮豔。

最出色的手工藝是刺繡,她們在衣領、襟邊、荷包等上面刺繡各種圖案花紋,尤以在婦女帽子前沿的刺繡最為精緻,有的像插滿鮮花,有的像遍綴寶石,獨具特色。此外,馬鞍、馬鞭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飾有圖案,有的還用白銀、銅絲鑲嵌,相當華麗。

民族歷史
  塔吉克族人口雖少,卻歷史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據民間傳說,該詞的原意為“王冠”。

據考古發現,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這些操東部伊朗語的民族,就已分佈在我國新疆南部地區,其中分佈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東部地區,就是我國塔吉克族的先民(一般認為是塞種人)。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管轄。塔什庫爾乾地區屬於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咽喉。

塔吉克族先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薰陶。並發展自己。公元2~3世紀,在塔什庫爾幹一帶出現了蠍盤陀國,竭盤陀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遠祖。在3~4世紀,他們已經得到發展,灌溉農業,過半農半牧生活。蠍盤陀國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來自於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小乘佛教為國教。

唐朝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開元(713~741)中,在此設“蔥嶺守捉”戍所。公元8世紀,蠍盤陀國消亡。公元9—16世紀,塔什庫爾乾地區先後受來自於南部的、崛起於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人、喀拉汗王朝、西遼、蒙古元朝和察合臺汗國的管轄。特別是從10世紀開始傳入喀拉汗王朝境內的伊斯蘭教,對塔吉克人的影響強烈,以致後來成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明朝後期,在色勒庫爾的中心地帶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帕米爾高原西部和南部的舒格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

17世紀中葉,清朝統一全國,對塔什庫爾幹,沿用元朝的名稱“色勒庫爾”,建置色勒庫爾回莊,歸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管轄。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強了塔吉克族地區同南疆維吾爾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密切聯絡。

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塔吉克族 第2張

民族服飾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繫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裡,黑平絨作面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賓士於草原、雪山間和白雲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

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豔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帽的後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後頸。

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鍊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豔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大多數常在襯衣外面穿黑色的“袷袢”(無領、對襟的長外套),系繡花布腰帶;冬季外加羊皮大衣。男帽一般為黑絨圓高筒帽,帽上繡有數道細花紋和一道闊花邊,帽裡多用黑羊羔皮縫製而成。青少年則戴同樣的白色帽。這種帽子很適合高寒地區特點,遇到風雪時,把帽邊拉下就可緊緊遮住雙耳和麵頰。

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絨,圓高統帽;女子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後半部垂有後簾。出門時。帽外加披方形大頭巾,多為白色,新嫁娘用紅色,小姑娘也有用黃色的。男女都穿紅色長統尖頭軟底皮靴。

婦女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後半部垂有一塊後簾,遮住後腦和兩耳。出門時,帽外加披方形大頭巾,一般為白色,新嫁娘用紅色,小姑娘多披黃色。身穿連衣裙,天冷時外套袷袢。為了美觀和保護裙子,已婚婦女常系彩色圍裙。

男女都穿氈襪和毛線襪,外套紅色長筒尖頭皮靴。靴是用公野山羊皮作筒,犛牛皮作底,輕便耐用,便於翻山越嶺。

婦女大都喜愛裝飾,盛裝時帽沿上加綴一排小銀鏈(“斯拉斯拉”),戴大耳環,頸繞數道珠項鍊,胸前佩戴名為“阿勒卡”的圓形大頭飾。已婚少婦在髮辮上綴白鈕釦。新娘在辮梢飾絲穗。

由於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往來和互相影響,相當長時期以來,塔吉克族牧民的衣服大多和柯爾克孜相似,農民的裝束則基本上和維吾爾族相同。

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塔吉克族 第3張

民族飲食
  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塔吉克族飲食的內容和製作方法反映了他們的經濟狀況、生活需要和民族特點。牧區的飲食以奶製品、麵食和肉為主;農業區則以麵食為主,奶和肉食為輔。麵食主要是用小麥、大麥、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饢。他們的飲食品種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麵糊、酥油麵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饢、酥油澆饢、抓肉、抓飯、乳酪、奶幹、奶茶等很多。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農區和牧區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結構上略有不同。農區以麵食為主,牧區以肉食為主。喜歡將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製成主食。如顯爾克魯齊(奶粥,將洗淨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爾太裡提(奶面片,用牛奶和麵,然後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餅均離不開牛奶。

塔吉克族民間獨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馬克(奶麵糊)、哈克斯(油麵糊)、泰勒提(酥油泡饢)等都是用牛奶加麵粉,或酥油加麵粉製成的。其他許多日常食品,因受維吾爾族的影響,其做法大體上與維吾爾族做法一樣。如麵粉製作的烤饢,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蘿蔔等做成的抓飯等。

塔吉克族在日常飲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講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饢,午餐是麵條和奶麵糊,晚餐大都吃麵條、肉湯加酥油製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

此外,那仁(肉塊加面片或將牛奶、肉湯混制加面片)、“阿熱孜克”(油餜子)、油餅、奶幹、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飲料多習慣於飲用奶茶。

按傳統習慣,一日三餐的飲食安排、各種食品的製作,均由家庭主婦承擔,一般男人不需插手。進餐時,在地毯上鋪飯單(布餐巾),就餐者圍其四周,長輩坐在上座,菜飯按座次先後遞送。

居住方式
  中國塔吉克族人農牧兼營,適宜半固定居住方式。一般在村中建有固定房屋,另在牧場備有臨時或流動住所。每年春播結束後,就趕著畜群到高山牧場,秋收季節來臨,又回到村莊。村莊多坐落在由高山雪水沖刷而成的草原地帶,有些處於兩山之間。牧業生產和廣種薄收的農業經濟導致村落零散佈局,戶與戶之間距離較遠。

過去,塔吉克人修建房屋,多為石木結構,現一般為土木結構的正方形平頂屋。住房建築面積很大,一般都在400-500平方米左右。住宅由門廳、正房、客房、庫房組成,並圍有院牆。牲畜棚圈緊靠住房。在外出放牧季節,多數牧民在牧場上建築簡陋的矮土房,少數人使用氈房。

塔吉克族傳統的家庭形式是家長制的大家庭。父親在世時,兒子們很少分家出去單過,否則會受到當地社會的責備。不少家庭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至今仍有許多家庭保持大家庭結構。大家庭中特別提倡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夫妻間互相忠誠,兄弟友愛等。在家庭中婦女可以對家務事提出主見,可以參與商量經濟事務和子女的婚事。在妯娌之間,長子之妻受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