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與海洋性

京族是我國五十六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唯一在海邊生活的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各族自治縣。京族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僅有著海洋文化的廣博包容性,且有著特色民族文化的地域傳統性。下面帶你瞭解京族文化中的民族性與海洋性特色。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與海洋性

   一、京族歷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佈在譚吉、紅坎、恆望及欽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為2.25萬人,其中廣西有2.01萬人,佔89.37%。

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時,根據其歷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語言,歷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漢字創造的喃字,但沒有完整獨立的文字元號體系,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粵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佔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絃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歌、竹竿舞、獨絃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是同一個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即明代正德年間由越南塗山、春花、宣安、花豐、瑞溪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裡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佔越南後,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抗法鬥爭。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京族遷到中國的“京族三島”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京族以漁業生產為主,兼顧鹽業、農業,以及邊境貿易、海水養殖、旅遊等業。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和風俗習慣。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與海洋性 第2張

   二、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
  京族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為主的生產勞動和海島海港海灘海水海風的生存環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可以說,廣西12個民族中,除京族外,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濃郁的海洋文化韻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首先表現在長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舊時京族民間宗教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雜而以道教為主,也有少數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與傳統道教有異,其演譯為“海神崇拜”。

民間習俗活動中有“迎神”,哈節的前一天,村人集隊舉旗擎傘抬著神座到海邊,遙迎鎮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動植物都擬人化了。人物活動也與大海為活動背景和舞臺。如動植物童話與寓言《海龍王開大會》、《海白鱔和長頸鶴》、《山攬探海》,以海里動物反映人情世態的故事《白牛魚的故事》、《鱟的故事》,歷史傳說《三島傳說》,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話故事《鎮海大王》、《珠子降龍》等。

京族的歌謠調有30多種,民歌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生產生存環境的影響,有不少歌曲都與大海相關。如有一首海歌這樣唱道:“潮漲潮退不離海,風吹雲走不離天;大路不斷牛腳印,海上不斷釣魚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詞是:“搖船過海搖繩斷,還有幾搖到岸邊;板短搭橋難到岸,望妹伸手過來牽。”獨絃琴是京族獨有的民族樂器,它演秦出來的聲音優雅動聽,似大海的兒女在吟唱。民間故事《獨絃琴的聲音》,有多種傳說,其中有一說法,獨絃琴是由龍宮傳來人間的寶物。

當代京族作家作者群體,其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抒發大海的情懷,講述人與海的恩恩怨怨,歌頌依靠大海生產又與海潮抗爭的京族創業者。如民間歌手、詩人蘇維光的長詩《石花》和一系列短詩等。

京族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也離不開濱海文化生態環境,如“捉活鴨”、“頂頭”、“頂臂”、“頂竿”等。其中“捉活鴨”,就是先將一隻鴨子放進海里,待鴨子游出一段距離後,參賽者同時撲入海中,競相捉鴨,以先獲者為勝。

總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魚、海風、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漁民、漁業、漁船、大網、鹽田等,無不浸潤於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構成了京族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特有的風景線。

TAG標籤:民族性 海洋性 京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