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極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飲食文化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著大海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海洋業,飲食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麼,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飲食習俗嗎?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想知道的話,一起來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飲食文化吧!

極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飲食文化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

京族主要從事海洋漁業,同時又受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表現在飲食習俗上就是從大米為主食,紅薯、芋頭為雜食、喜食魚、蝦、蟹、魚汁及糯米制品。

過去京族人一般以雜糧為主食。雜糧主要有玉米、紅薯、芋頭、狗尾粟、鴨腳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狀或碎粒(紅薯、芋頭則切成碎塊),再摻進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鍋稀粥,一日兩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乾飯,生活是極為困苦的。然而,他們卻在飲食習俗方面有許多獨具風味的傳統食品,而且其中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耐人尋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簡單:將糯米淘淨水煮,至將熟時,加糖再熬,至米爛水有膠質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潤潤、香噴噴,很是誘人。逢年過節,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時家中來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來招待,要是一時拿不出,也會將就一下,來一碗紅薯糖湯、粉絲糖湯或綠豆糖水。

2.“風吹糕”和“白餈糕”
  這是京族頗有風味的一種傳統的糧食製品。“風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發脹後,水磨成稀粉,然後用勺子舀到直徑40釐米左右的篾託(現已多用薄鋁製成)裡,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乾後置於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經過烘烤,它變得又薄又輕,幾乎像透明的薄膜,風吹即飄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親訪友的上好風味食品。“白餈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濾成半乾,然後搓捏成一個個如雞蛋大小的湯圓,內包糖餡,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邊守歲邊做好煮熟,待新春到來時,先用以供神祭祖,後拿來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長壽,偕老白頭如“白餈糕”。

3.鯰汁
  又稱“魚露”,是一種味道鮮美的上等魚汁調味品,每年農曆3—6月進行生產。其製法是:用一隻潔淨的大瓦缸,缸底鑿一小孔,嵌入一根裝有塞子的導汁管,缸內墊一層稻草或沙包作為過濾層,然後把洗淨的鯰魚(其他小魚次之)和鹽巴,按3:2的比例,一層魚一層鹽地疊入缸內,裝滿後壓平缸面,並加蓋密封。經一星期後,將導汁管的塞子拔開,缸裡的鯰汁就湧流出來了,每缸可分三次採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