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討念拜、討僚皈,花謠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而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瑤族文化就有非常隆重的傳統節日,但那是瑤族歷史經歷的見證,是瑤族人民英勇奮戰,不畏艱險的體現。大家知道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嗎,那麼,隨小編一起看看花謠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討念拜、討僚皈吧。

花謠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討念拜、討僚皈

討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象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里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繡花襯衫,腰繫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著銀項練和鍍金耳環,微笑著遮在花綢傘下。

小夥子們,頭裹方格巾幘,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掛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匯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說起討念拜,有個悲壯動人的歷史故事。

相傳康熙年間,封建統治者的軍隊進逼瑤山。擄掠劫殺,無所不為。瑤家山寨,暗無天日,面臨著滅族亡種的悲慘絕境。在這危險之際,一位瑤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幹練,沸騰著滿腔熱血與無比悲憤,把山山寨寨的青壯年兄弟姐妹組織起來,據險守防,抵抗來侵的敵人。在追擊進犯者直到他們的官衙後,放了一把火,將官衙化為灰燼由於地形崎嶇複雜,奉姐指揮合竅,官軍一籌莫展。最後設了一個詭計,使一個青年悍卒化裝成賣貨郎,上寨叫賣。

奉姐見單人一個,便接進室內。這貨郎接近奉姐時,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殺,帶傷的奉姐在一陣慌亂中衝了出來,率眾與官軍殺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瑤族同胞全被官軍殺死。英勇的奉姐姑娘犧牲了,卻永遠活在瑤族人民心中。於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瑤家男女老少,都來到水洞坪舉行集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賽歌賽舞,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英烈的弔唁。最後形成為如今人人趕墟購物的傳統盛會——討念拜。

討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凶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曆七月八年級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八年級,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倖免於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八年級,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

第二次是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只好議和。

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裡,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隆回花瑤“討僚皈”源於清雍正元年,據說是因為漢族豪紳廖元翁看上了麻峒花瑤回姓七姊妹,率兵追趕,引起了回姓人的抵抗。廖元翁便上報官府,稱瑤民造反。清政府派官兵前來鎮壓,在大沙江與花瑤大戰一場,瑤民死傷甚眾。

退到小沙江一帶後,清兵跟蹤追殺,又小殺一場。後因漵浦花瑤接應,才迫使清政府撤兵議和。花瑤為了紀念死傷的勇士,將兩地命名為“大殺江”、“小殺江”,並定於每年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街上舉集會,以作紀念。

花謠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討念拜、討僚皈 第2張

“趕苗”(當地漢族同胞對“討僚皈”的俗稱)對於小沙江鎮來說,就是連趕三天集,這3天可是鎮裡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人擠人。“討僚皈”不僅僅是花瑤人的節日,更是瑤漢群眾的一次大聚會,這3天,每天都有四五萬人來到這裡,除了本地人外,鄰縣的漵浦、洞口、新化等地的商販、遊客,以及省內外一些遊客也慕名而來。瑤寨的姑娘們特別愛美,從頭到腳都是花,所有亮麗的色彩都能在她們嬌美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現,這也是花瑤與眾不同的重要標誌。

“討念拜”和“討僚皈”是花瑤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沿襲至今有上千年曆史。“討念拜”和“討僚皈”均是瑤語音譯,“討”是漢語“走”的意思,“念”是漢語“可憐”,“拜”是祭祀,“討念拜”意思是走過血淚的祭祀。

“僚”是“詛咒”的意思,“皈”指菩薩,“討僚皈”意思是走過菩薩的詛咒。漢語稱“討念拜”和“討僚皈”為“趕苗”,本義是驅趕苗蠻(“苗蠻”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在瑤鄉一般是不說的,是忌諱語,後人把其意美化成為“扯掉多餘的幼苗”。如此可見,“討念拜”和“討僚皈”是為了紀念戰爭和立咒的。

在花瑤人一代又一代的傳述裡,有沈立當、步丫筒、楊丫科等亂世英雄;記入史冊的有奉雲、卜前溪等花瑤起義首領。為了告慰先烈、祭奠英靈,花瑤每個姓氏都擇自己家門不幸的那天為祭奠日,為時三天,上半年裡叫“討念拜”,下半年裡叫“討僚皈”。農曆5月15、16、17日的“討念拜”是奉氏的,現場在水洞坪。

農曆7月初2、3、4日的“討僚皈”是劉氏的,現場在大託,後遷至茅坳(清朝末年在青山坳石坪劉助引的號召下,把現場搬遷至青山坳,後來再定址到茅坳);農曆7月初8、9、10日的“討僚皈”是沈氏的,現場在小沙江,近幾年才遷到崇木凼。還有步氏的“討念拜”的現場在香爐山下的寨家衝,已被後人遺忘。所以,花瑤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討念拜”節或“討僚皈”節,大多是因地域變遷和時光流逝而遺忘了。

花瑤人沒過“討念拜”和“討僚皈”節是不吃黃瓜和袋瓜的,一般都不準種植黃瓜和袋瓜,拜奉黃瓜和袋瓜為生靈。可能是悲壯慘烈的部落戰爭後,一對倖存的青年男女機智地鑽進茂密的黃瓜、袋瓜棚而躲過了血腥的追殺。所以,黃瓜、袋瓜就成了花瑤人的保護神,祖祖輩輩敬奉它。

解放後,“討念拜”和“討僚皈”節成了民族大團結的活動日,瑤漢人民載歌載舞,歡度同胞的傳統佳節;也是商貿交易的黃金時候,這個時候來自全國各省的生意人云集瑤山,既暢銷了自己的商品,又飽覽了瑤山原始古樸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花瑤風情;在這些盛大的節日裡,也是花瑤阿哥阿妹對歌傳情、自由戀愛的最好時機,沿著佳節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每逢“討念拜”和“討僚皈”節,瑤漢同胞都要進行大型民俗風情表演:梅山絕技、挑花絕藝、嗚哇山歌、情歌對唱、鳥銃沖天……五湖四海的賓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