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細細一算

“在無數個睡不著的晚上,我相信會有很多人,習慣性的開始閉上眼睛,安靜的想念一個人,想念一張臉。而在他們心裡,能夠有這樣一個人可以想念,或許就夠了。”有的人就算死後也會留在人們的心中。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畲族文化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都有哪些?

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

雷永通
  雷永通(1918—1969)江西興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黨。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察軍區旅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兼部長、第四野戰軍46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海軍政治部部長、海軍幹部部部長、海軍學院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階。1956年入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鍾廷修
  鍾廷修(1953—)福建漳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運輸起重機械系,後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10月起,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留學,任客座研究員,專攻計算機輔助機械工程分析與設計。自1984年以來,致力於機械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CAD與CAM)的教學、科研和普及工作,開設了“液壓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機械CAD/CAM概論”等課程,並進行機械和液壓系統CAD/CAM的研究開發,完成“CVCAD插裝閥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包”和“HYCAD多功能液壓系統模擬軟體包”兩項國家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以及液壓傳動閥塊體三維實體造型等項成果。

鍾長生
  鍾長生(1941—)別名鍾蕭,浙江龍泉人。河北畫院創作研究部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省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196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科。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和多種形式的國家美展、國際美展。部分作品在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和香港展出,有的作品由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中南海等國家文化部門收藏。

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 第2張

雷萬春(唐代歷史人物)
  唐代名將,忠良儒將,涿州人,祖籍地潘陽,本名雷震,官名萬春,字鳴空,又字一元,自幼學習武術,天生智勇兼備,博通群書,驍勇善戰,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城陷後,與張巡同遭殺害。唐肅宗感其忠烈,欽封雷萬春為榮祿都督大夫、忠烈將軍。宋徽宗追封:忠勇侯。後人以供奉雷萬春為“雷霆驅魔大將軍”膜拜。臺灣民間信仰則封號為“三田都千歲”、“雷府千歲”。

生平
  雷萬春唐涿州人祖籍地潘陽,生於開元701.3.15,陣亡於至德三年757.10.9,享年55歲。所生三子,長子名啟(雷霆發),次子名行(雷霆俊),小子雷霆進。自幼學習武術,天生智勇兼備,707年忠勇侯雷萬春將軍到四十八寨赤松山跟隨磨鏡老人學習拳術及兵法,磨鏡老人賜給雷萬春將軍法名叫道闡(現四十八寨有碑刻遺在言傳),雷萬春在四十八寨修習拳術及兵法時間達16年之久,後從軍。

有志為國效力,但是未逢其時。他與南霽雲相識,兩人義結金蘭。經結義兄長雷海青推薦,投奔真源縣令張巡麾下,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屬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軍,在城上面中六箭,堅守不動。後隨張巡守睢陽(屬今河南商丘),堅守不屈。城陷後,與張巡同遭殺害。

歷史評價
  雷萬春的官階並不算高,何以如此受百姓頂禮膜拜?在傳統社會,民間建造廟宇供奉神佛或者歷史人物,其目的是讓先賢勇擊叛逆、扞衛國家的正氣彪炳千秋,激勵後人,為社會提供榜樣;同時也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尚在,成為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這些被供奉的神則多是為國家、為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是為地方百姓造福的廉吏賢哲,他們功績卓著,名垂青史,備受百姓推崇尊敬。我從水步的雷公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公道自在人心。

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 第3張

藍奉高
  傳說700年前,畲族英雄藍奉高(也有說鳳高)率領畲軍在福建汀州抵抗官軍的襲擊。由於多數畲軍是獵手出身,手執弓弩、竹箭,百發中百,把官軍殺得落花流水,後來官軍開來大批援兵衝殺過來。見寡不敵眾,便命令畲軍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斷後。他剛渡過汀江,官兵追到對岸。官軍隔江射箭,箭矢如肥蝗一般向他飛來。藍奉高左手持斷弓,右持一根羽箭,左撥右擋,打落紛紛如雨的飛箭。官軍怕他勇猛,又不知對岸虛實,不敢過江,藍奉高終於守住了汀州城。

這段傳說可在《資治通鑑》中找到印記。史載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藍奉高、雷萬興等領導的畲族人民大規模的起義,終因唐朝的殘酷鎮壓而失敗。

後來,畲族子孫為了紀念藍奉高機智、勇敢的精神,把藍奉高的弓化為“尺”,箭化為“寸”,練習以弓擊亂箭的本領,每逢節日或農閒時候,就圍在空場上打“尺寸”。

陳遂
  陳遂出生於漳州白葉鄉。宋末元初率眾起義,分據山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入福建,宋臣蒲壽庚獻泉州投降,南寧將領張世傑率兵轉入閩西南,聯合漢、畲各族人民抵抗元兵。陳彈眼隨父陳文桂,叔陳桂龍出兵助張世傑攻泉州,討伐蒲壽庚。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與陳桂龍等聚集起義軍數萬人,佔據漳州。

時閩南粵東歸附者甚眾,共有58寨,單潮汕各縣今仍有遺址的就有潮州的歸湖寨、饒平之四百嶺寨、水尾山寨、石龍寨(今屬澄海)、澄海的程洋崗臨江寨等10多處。元遣唆都前往鎮壓,陳彈眼與陳桂龍等人與畲族許夫人聯合,據守漳州的高安寨。元將完者都、高興等率兵破高家寨,義眾被殺者達2萬餘人。陳彈眼轉戰於閩粵邊一帶,次年退到千壁嶺被俘,押解至漳州,於十九年春在漳州被殺。

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 第4張

許夫人
  許夫人(1252年—1282年),姓陳名淑楨,福建莆田人、閩廣招撫使、參知政事陳文龍之女,因嫁給許漢青為妻,故俗稱“許夫人”。

個人簡介
  許夫人自幼著男裝,平時喜擊劍弄鐵丸,有穿柳貫風之術,且學得少林輕功。有一次與許漢青結伴到山中打獵,偶得一雌雄雙寶劍,精瑩皎潔,鋒利無比。據說是周時所鑄,歷時二千年許。許夫人祕藏之不輕意示人。每逢月明之夜,便於庭院中把玩,左右盤旋,上下飛舞。倘若觀者以豆撒之,以水撒之,不能近身,可見功夫之純熟。

個人事蹟
  景定年間(一二六零—一二六四),因家故,奉翁姑命,舉家徙清源軍仁和裡鰲頭境許宅巷(今晉江東石鎮區),職司漕運,泛舟舉帆。不過幾年,令夫許漢青家資百萬,帆檣林立於龍江澳,放舶諸蕃,射利頗多。

宋末,賈似道弄權,國勢衰危。景炎元年(一二七六),臨安失守後,元兵直驅南下,張世傑、陸秀夫擁宋帝南逃,總兵劉洙偕許漢青駕舶勤王。烽火之中,許漢青為宋捐軀。

許夫人強忍悲哀,於景炎二年(一二七七)七月,與族弟陳吊眼率畲漢義軍佐張世傑部,攻打盤踞泉州之叛臣蒲壽庚。義軍兵分數路猛擊。於激戰中,許夫人手執雙劍,身先士卒,打得蒲軍七零八落,丟盔

棄甲。蒲壽庚閉城後,暗中遣人求於元將唆都,唆都得訊後,遣兵解圍,壽庚方保命。隨之,元軍進逼廣

東淺灣,張世傑為保淺灣,而撤泉州之圍。是年十一月,元主帥劉深以舟師攻淺灣,危急關頭,許夫人以身許國,與元后交戰於百文埔,以一當百。

祥興元年(一二七八)十一月,許夫人率軍轉戰閩北、建寧、政和等地,並與黃華等軍共組頭陀軍,聯合作戰,屢敗元軍。次年宋潰後,許夫人與族弟陳吊眼所率五萬畲漢義軍,於元至元十七年(一二八零)八月十五日夜,攻陷漳州城,殺死招討傅金和、萬戶府知事闕文興,大長畲漢軍威。自此,畲漢義軍兵員增至十五萬,連寨五六十,據守險要。元軍數度來犯,不得其果,元廷震驚,就於許夫人與陳吊眼率兵眾二度攻克漳州城之後,元帥完者都高興率軍入閩,先以大軍壓境之勢,逼使黃華義軍屈服降元。並授其為徵蠻副帥,與完者都高興同列。

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冬,在叛將黃華嚮導下,攻破十五寨,逼使許夫人與陳吊眼走千壁嶺。高興假意與其談判,登上半山腰,許陳不知是計,毫無戒備,不幸遭擒。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年)三月初九,許夫人與族弟陳吊眼為宋捐軀於漳州城。

細細一算,畲族古今名人及明星竟有這麼多 第5張

忠勇王
  忠勇王,畲族始祖也。畲族人自稱“山哈”,崇尚龍鳳圖騰,歷史悠久。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帝之孫帝嚳高辛發榜徵天下英雄以徵寇。畲族始祖英勇善戰,揭榜應徵,獲勝凱旋。高辛帝大喜,將三公主賜嫁忠勇王,併為他們所生三男一女賜名:長子盤自能、次子藍光輝、三子雷巨佑,女兒龍娘淑玉(婿鍾志深),由此盤、藍、雷、鍾四姓代代繁衍不息。故在畲族祖圖、族譜、祠堂或堂屋正柱上必題有“安邦定國功建前朝帝嚳高辛親敕賜,附馬金卿名垂後裔皇子王孫免差徭”的族聯。

政府確認
  一九五六年經政務院確認並公佈其族稱為畲族。畲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形成畲族語言、服飾、民歌等民俗風情,創造了獨特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據專家考證,早在陳元光入漳前,居住在漳潮一帶的畲民就遷往中原地區居住,加緊與漢族往來。唐朝中後期,有大批畲民及第為仕。中原甚至黃河以北許多地方都有畲民居住並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如藍姓氏族曾在涿州(北京)、長安(西安)、河南汝南居住。宋末為避元兵,部分畲民望族又回到東南地區,成為當地畲民的始祖。現全國惟一的畲族自治縣在浙江景寧,我省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寧德。

發源地
  漳州至今留有不少體現古代畲民生活的遺蹟。華安汰內仙字潭石刻被認為是畲族先民的傑作。《閩中記》記載,“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明代陳天定的《北溪紀勝》寫道:“汰水西匯大江,以小舟入,古稱桃源洞,藍、雷所居,今號汰內。”畲族民歌也唱道:“桃源洞裡是我家”。可見仙字潭所在的九龍江北溪是古畲民居住地。除仙字潭石刻外,華安還有新圩鎮蕉林群蛇圖騰石刻、湖林鄉石井放牧圖石刻、馬坑草仔山岩刻、高安星像圖石刻等出自古畲民之手的文化遺蹟。

畲族民間傳說,始祖盤瓠因為平番有功受到高辛帝的褒獎,並將三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盤瓠定居潮州鳳凰山,生下三子一女,三子分別被皇帝賜姓盤、藍、雷,女兒因為嫁給姓鐘的,其裔孫就姓鍾。

儘管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畲族世代只傳盤、藍、雷、鍾四大姓,卻是事實。畲族史詩《高皇歌》也表明:“當初出朝在廣東,原來都是同祖宗,現在搬到各縣去,講出話語都相同。”至今潮州鳳凰山上還保留著盤瓠的祖墳。

漳潮兩地雖然分屬不同省份,在地理上卻是一個整體。早在公元七世紀,史書就以“畲”指稱生活在這一帶的土著民。“畲民”一詞最早見於南宋莆田人劉克莊的《漳州諭畲》:“畲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這與《高皇歌》的講述相同。劉克莊還指出漳州畲民與蠻、瑤、黎、蛋等其他民族不同,“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徭、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西畲隸龍溪,猶是龍溪人也。

南畲隸漳浦。其他西通潮、梅,北通汀、贛。”嘉慶《雲霄縣志》所載“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指的就是畲民等土著民族不服朝廷統治引發的戰亂。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五十八姓將士南下平亂,才有了漢族大量進入,使這一帶由畲民聚居區變成“民獠雜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