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花腰傣,傣族最原始的文化

傣族文化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斕的服飾,銀飾綵帶玲琅滿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著傣族先祖對自然與靈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綵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代以來,傣族已自稱“傣”。

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巨集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為“花擺夷”。花腰傣是民國時期其他民族對傣雅的稱呼,現指新平、元江兩縣的傣雅、傣灑、傣卡、傣仲,或泛指紅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實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歡自稱為傣雅、傣灑、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鮮明的服飾對他們的一種叫法。

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與其他地區的傣族一樣,都源於古哀牢人和古滇人。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通過滇國居民瞭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昆明諸部(四川西南部、雲南中北部)和滇國(雲南中東部),佔領達光王國東部領土(洱海周邊地區),並在此範圍內設定益州郡。公元前一世紀開始,成為漢朝屬民的滇國王室後裔與漢朝統治者爆發了多次衝突。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反漢,殺死益州大尹陳隆遣。王莽先後派遣“平蠻將軍”馮茂以及寧始將軍廉丹和史熊率兵前來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鎮壓下,若豆為首起義軍受到重創,被迫從滇池地區轉移至漢朝勢力相對薄弱的洱海地區(原屬達光王國領土),大量滇人也隨滇王轉移至洱海地區。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第2張

公元42年,滇王的部屬棟蠶率部在洱海地區起義。公元43年,漢朝派將軍劉尚率漢軍3000餘人進行平叛,棟蠶主力被劉尚追至哀牢王城附近(保山壩子),滇人和當地哀牢人為躲避漢軍開始沿紅河水南遷,散居在紅河沿岸的平緩地帶並逐步融合成同一個族群,成為最早定居紅河流域的傣族先民。

公元八世紀開始,傣族在雲貴高原崛起並建立了稱雄雲貴高原的南詔政權,聚居在蒼山以西、以南地區的傣族被南詔王派到雲貴高原各地駐防,紅河流域地區的傣族人口逐漸增多。公元902年,南詔政權被漢族權臣鄭買嗣篡奪,居住在洱海壩子、巍山壩子的傣族被迫遷離,很多傣族沿著紅河水南遷,有一部分人因攜帶太多物件且穿著光鮮,落在了這支南遷隊伍的後面,最終定居在紅河中上游地區。

公元十四世紀初,傣族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崛起創立麓川王國,麓川王思汗法東征西討,麓川王國東界直抵紅河河谷,紅河河谷儼然成為傣族與中原王朝的分界線,今德巨集、臨滄、保山一帶的大量傣族被麓川王思汗法遷到紅河西岸駐防,扼守紅河天險保衛麓川政權。

定居在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專家猜測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是當年南遷隊伍中的滇國王室後裔或南詔王室後裔,保留了古代王族服飾的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腰部綵帶層層,掛滿櫻穗、銀泡、銀鈴等閃亮掛件,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也因此被漢族文人戲稱為“花腰傣”。

“花腰傣”保留了最原始的傣族文化,是傣族研究歷史的活化石。“花腰傣”由於地處偏僻的紅河河谷中,封閉的環境使“花腰傣”完整地儲存了傣族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術、染齒、紋身、服飾等原生型傣族文化。

“花腰傣”與其他地區的傣族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文化特徵,沒有受到南傳上部座佛教文化影響,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徵最鮮明的體現;豔麗多姿、內涵豐富的服飾文化,是最神奇、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古老深邃、自然和諧、承傳完整的民風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質;紅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區內,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壯美。

TAG標籤:傣族 花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