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在漢族歷史上的影響,禪讓是什麼意思

  學過歷史課的人應該都知道,上古堯帝和舜帝禪讓帝位的歷史事件。這一事件,可以說是上古聖王“公天下”精神的代表。那麼,禪讓制究竟是何含義,在漢族歷史上又產生過什麼影響呢?今天的民族文化版塊就為你進行分析。

禪讓是什麼意思,在漢族歷史上的影響

“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禪讓,從字義上講,就是統治者把首領的位置讓給別人。“禪讓”又可分“內禪”與“外禪”,“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如乾隆讓位給嘉慶,“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如堯讓位於舜。

起源:

相傳上古五帝時代,堯帝年事已高,而其子丹朱性格粗野,好鬧事,堯帝認為不足以委任為繼承人,於是便舉行部落聯盟議事會商議。會上,各部落領袖推舉舜為繼承人,於是堯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裡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舜繼位年高後,用同樣的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也就是禪讓制的起源。禪讓制施行時間並不長,只是到禹就終止了,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

後世:

之後上下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也不乏王朝更替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例如,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等等,不一而足。

但這些所謂的禪讓,就背離了上古帝王禪讓的初衷了,這些禪讓只是朝中權臣為脅迫皇帝退位而找的藉口,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著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名分。因此,如果一個朝代以禪讓為名,實際滅亡的,史書中多表述為“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用字的區別來表明某種歷史價值判斷。

影響:

禪讓制是在上古時代,較為可靠的一種“聖人統治”,作用其實就是避免武力糾紛的民主選舉,任人唯賢唯孝唯德,能避免封建集權世襲的盲目性和獨裁性,利於民生。相比君王世襲,禪讓制來得更為民主,也未形成以君主家族為核心的權利集團。與此同時,這種經過各方諸侯以民主協商的方式,推舉國家領導人的作法,也反映了中國五帝時代複雜的部族政治現狀,是部族政治角力的結果。

結束語:禪讓是上古部族政治時期的一種民主協商方式,提出並推行禪讓制度的先聖賢王體恤萬民的慈悲與睿智,讓生活在千年以後的我們依然敬仰。畢竟,選賢舉能,創太平盛世,是每個世代人們的共同願望。

TAG標籤:漢族 歷史 禪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