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馬頭琴的來歷

馬頭琴,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馬頭琴的來歷,看看它是由何源起的。接下來,就讓蒙古族文化來為你介紹吧。

馬頭琴的來歷,馬頭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里拉起了馬頭琴。”

馬頭琴的起源: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遊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絃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馬頭琴的出現:
  從山林狩獵文化時期至草原遊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火必思、託布秀爾等彈撥樂器且多用於娛樂性歌舞與舞曲伴奏。從《蒙古祕史》、《元史》中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尚以彈撥樂器為主,元代的蒙古軍人和牧民,善彈火必思,喜跳集體踏歌。

當草原遊牧音樂迅猛發展之後馬頭琴這件拉絃樂器便脫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並且最終取代彈撥樂器的地位,成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顯然,拉絃樂器取代彈撥樂器,火必思逐漸衰退,馬頭琴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樂器的主角。

TAG標籤:樂器 來歷 民族 馬頭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