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樂器,伽倻琴

輝煌燦爛的朝鮮族文化,是勤勞智慧的朝鮮族人民的成果。朝鮮族人民不僅辛勤勞作,而且還繼承與發展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伽倻琴就是朝鮮族人民智慧的成果,它是朝鮮族獨具特色的樂器,已經有上千的歷史。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走進朝鮮族,瞭解一下伽倻琴吧。

伽倻琴,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樂器

伽倻琴,又稱朝鮮箏,是朝鮮族彈撥絃鳴樂器。韓語稱嘎呀高。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箏製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伽倻琴的種類大體可分為“正樂伽倻琴”、“散調伽倻琴”、現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種。

古代的伽倻琴,琴體是用獨木刳成槽,琴尾呈羊角狀,不加底板,因而音量較小又缺乏表現力;現在朝鮮族人民使用的伽倻琴,是經過很多世紀的流傳改進並吸收其他民族樂器的優點而製成的。由於有底板而形成共鳴箱,顯著增強了音量和豐富了音色。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琴柱和琴絃構成。琴身長約152釐米、寬17~21釐米。

琴框是長方形的邊框,右為琴首,左為琴尾,上西蒙以呈拱形的薄水面板,採用長白山生長的紋細質鬆、易於振動的魚鱗松或梧桐木製作,琴底有底板和琴腳,底板用慄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紅木或花梨木等質地較硬的木料製作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嶽山支弦,張有13條琴絃。琴柱安置在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張一柱,可移動以調節育高。

新中國成立後,伽倻琴得到不斷改革,已製成五聲音階18弦伽倻琴及七聲音階21弦伽倻琴。後者加大了共鳴箱,採用尼龍弦和尼龍鋼絲絃,音響洪亮,音色優美動聽。

伽倻琴,為朝鮮族傳統絃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它的形狀近似於漢族民樂器古箏。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伽倻琴,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樂器 第2張

演奏時,奏者席地而坐,將琴體橫在身前,琴首置於右膝上,琴尾觸地。也可將琴身平置於桌面上。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彈奏琴柱右側弦段,左手按抑琴柱左側弦段。

伽倻琴多按五聲音階定弦,主要用c調或b調。十三絃伽倻琴定弦為:f、g、bb、c1、d1、f1、g1、bb1、c2、d2、f2、g2、bb2,最高音弦通過重按,可使發音提高一個小三度。經過改革,已有按七聲音階定弦的伽倻琴。十五絃伽倻琴定弦為:g、a、c1、d1、e1、g1、a1、c2、d2、e2、g2、a2、c3、d3、e3。二十一弦伽倻琴音域G—f2。

現在朝鮮族民間普遍使用的十二絃伽倻琴,也常以七聲音階定弦為:g、a、b、c1、d1、e1、f1、g1、a1、b1、c2、d2。發音柔和、圓潤,音色清雅、悠揚,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右手技巧有兩指合彈,單指託、劈、挑、抹、剔、勾、撮等,左手技巧有按、顫、推、揉等,是表現伽倻琴獨特風格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揉弦(亦稱弄弦)最富特色。

伽倻琴也可以演奏雙音、和絃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但在演奏中一般不做轉調。伽倻琴富有豐富的表現力,通過演奏者純熟的手法,能表達出剛毅、柔和、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壯、激昂的巨集偉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輕快活潑的民謠等音樂作品。

伽倻琴可以獨奏或重奏,在專業或業餘文藝團體中主要用於集體彈唱,並在民族樂隊中應用。較著名的傳統樂曲有:《伽倻琴散調》、《月亮》、《鳥打鈴》、《你哩哩》、《桔梗謠》、《豐年樂》等。

伽倻琴彈唱,是朝鮮族民間傳統演唱形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器樂與聲樂相結合的藝術。在過去,伽倻琴多為男子演奏,而今天,則以女子彈奏者居多。在延邊藝術學校還設有伽倻琴專業,培養演奏人才。在舞臺上表演伽倻琴彈唱時,由五至十名身著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女演員坐成一排,將琴的首端置於右膝上,尾端放在地面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

表演者邊彈邊唱,歌聲與琴聲交融,再加之杖鼓敲擊節奏,親切感人,顯示出這一表演形式的巨大藝術魅力。許多優秀作品,如《紡車抒怨》、《青春放光芒》和崔三明創作的《長白山啊,延邊的驕傲》等,深受人民喜愛。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裡,伽倻琴彈唱泛著沁人的芳香,她像金達萊一樣,優美而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