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未來皇位繼承人,儲君是什麼意思

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還不是很瞭解,可能現代文化了解的會比較多,而對於古代的一些稱呼等等都還顯得非常陌生,現在已經極少聽到儲君一詞,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儲君是什麼意思呢,繼承人嗎?

儲君是什麼意思?未來皇位繼承人

可能感興趣》》廈門四大建築風格

儲君:指王位或皇位的繼承人。皇位的繼承人,稱皇太子。在中國這一詞的真正含義早已隨著封建王朝的破滅而消亡,但現存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還有沿用。

中國
  中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製,女性沒有繼承權。確認繼承人的基本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說繼承順序是嫡子優先、年長優先。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中年長者為第一繼承人。沒有嫡子,則庶子中年長的為繼承人。另一種情況是嫡子早逝,則立其子為繼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標逝世後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除了“立嫡立長”的原則外,還有:“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就是皇帝“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立那個兒子(這種方式很容易發生權利鬥爭)。

歷史上儲君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與太子劉據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這一點看明朝的歷史可知。

由於儲君與皇帝關係的特殊和敏感。大臣們在辦理有關事項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們既不敢違抗皇命,又不願得罪太子。《清史稿列傳七》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禮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時的儀注,要將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於檻內。皇帝下令尚書沙穆哈將太子的拜褥設於檻外。沙穆哈請求康熙帝下旨在檔案中記錄此事,康熙帝卻下令奪了沙穆哈的官職。

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有鑑於康熙時期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佈了不再公開預立太子的決定。改為祕密立儲制:皇帝生前將寫有皇太子人選的遺詔放在鐍匣內並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皇帝去世後由顧命大臣取出公佈。

清末,同治、光緒、宣統三帝接連無子,密儲制度名存實亡。光緒帝主持“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與榮祿商議廢黜光緒,立載漪的15歲兒子溥儁為皇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詔入宮,封為大阿哥,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廢立計劃。

太子待遇
  皇太子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本人,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

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TAG標籤:繼承人 未來 皇位 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