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神祕的彝族“啞巴節”

啞巴節是彝族的一種比較特色的民俗節日,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這個節日。其實,啞巴節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節日,裡面還包含了一些根生地固的民族文化。那麼,大家對於彝族的“啞巴節”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神祕的彝族“啞巴節”

啞巴節當天,來自祥雲縣東山、禾甸、米甸各鄉鎮和來自楚雄州姚安、大姚等地的僳僳族、苗族、白族、漢族群眾萬餘人匯聚七宣村,觀看由族人畢摩祭師主持的恭請“大啞巴”儀式。啞巴隊伍從村頭到村尾經過祭拜神樹“三請三唱三起號”將“大啞巴”請到文化節會場。隨後就開始了激情狂歡的啞巴舞和多民族舞蹈表演。他們歌頌今天的幸福安康,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

彝族“啞巴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代,由於自然災害加之兵荒馬亂,人們的生活艱難疾苦。寨子裡有一個漂亮善良的啞巴姑娘,為了村民的生活,她徒步到寨子外四處乞討食物和藥材。後來,啞巴女孩終於感動了龍王,被龍王相中納為妃子,從此以後還為龍王生了很多子女,自己也會說話了。可她還是忘不了生活貧苦的七宣村村民。於是她向龍王誠心懇求,允許她在每年正月初八帶著子女回村看看,同時還給七宣帶去了雨水和藥材。七宣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轉了,疾病沒有了。從此,村民就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選出村民裝扮成龍王,但裝扮者都不講話,代表對啞女的思念和感激。就這樣世代相傳,“啞巴節”延續至今。

“啞巴節”所舉行的活動內容及形式
  原生態舞蹈:跳啞巴、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插秧舞、打跳、葫蘆笙舞、左腳舞、慢步舞、刀舞、跳老虎、跳豹子、追麂子、花鼓、四弦、跳笙、跳歌、羊皮舞、羊皮鼓、耍刀、披氈舞、老人舞等。舞蹈多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形式多姿多彩,亦有反映當代生活的,其總特點是腳部動作複雜,手部動作較少。舞蹈活動與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密不可分。

原生態音樂:梅葛、插秧調、繡花調,敬酒、放羊調、跳神歌、趕牛歌等;小調和歌曲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合腔;有的無伴奏,有的歌、舞、樂結合一體;有的粗獷奔放,有的委婉輕柔,千曲百意,傳唱不衰。

原生態器樂:彈撥類有四弦、響篾(口弦)、三絃三類,尤以響篾為獨特;吹管樂類有葫蘆笙、小竹笛(短笛)、嗚嘟勒、小悶笛、嗩吶等。

競技活動:鬥牛、鬥羊、賽馬、摔跤、鞦韆、踏水對等。

“啞巴節”這個彝族特色民俗節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獨有的民族節日,同時,大營彝族文化“啞巴節”具有較多的考證價值,它多方面、多類別、多元素、多角度的依據讓彝族的民族文化具有較大的考察價值。2009年,彝族“啞巴節”被雲南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TAG標籤:啞巴 神祕 彝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