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哈薩克族是一個草原遊牧民族,所以哈薩克族文化也因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性,而獨具特色。雖然中國的遊牧民族有很多,但以馬背為家的也就只有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人民在這種長久的生活習慣中,將文化也帶上了馬背。下面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我國有不少“馬背民族”,但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真正的“馬背民族”當屬哈薩克族。遊牧時代,哈薩克族以馬背為家,一頂頂漂亮的牧帳隨著馬背在天山南北的草場之間移動。甚至,哈薩克族青年男女的愛情也是通過他們獨有的“姑娘追”來完成。

“姑娘追”,掀開哈薩克族青年跨入婚姻大門的門簾,已經進入婚姻年齡的哈薩克族青年加爾肯·鐵提布漢在清真寺裡做完禮拜後,很認真地向寺裡的阿訇諮詢《古蘭經》中關於婚姻的講述。阿訇告訴加爾肯·鐵提布漢:作為伊斯蘭教唯一根本經典的《古蘭經》,對穆斯林的婚姻制度作了很詳盡的論述,這種論述同樣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有著很大的影響。

大家都認可為繁衍子孫而結婚是穆斯林的“遜奈”(即聖行)。哈薩克族同樣尊奉《古蘭經》中規定的“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結婚是‘瓦直卜’(意為當然)”。聆聽完阿訇的講述後,加爾肯·鐵提布漢輕鬆地走出清真寺,開始計劃他的愛情第一步,參加“姑娘追”。

哈薩克族同胞從小與馬結緣,一般10歲左右便開始舉行“庫南卡布”——賽馬駒活動。比賽時,孩子們跨上不備鞍的、兩歲左右的小馬駒,他們的馬背一生便這樣啟程。在這種人生中,最令他們興奮的便是馬背上的愛情追逐,哈薩克族稱之為“克孜庫瓦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姑娘追”。當筆者來到天山南北的哈薩克族中時,更是想一睹這個場面,更深地瞭解哈薩克族的這種歷史傳承。

“姑娘追”活動開始時,一對對哈薩克族青年男女會並轡向指定的目標徐徐進發。按照歷史傳承,在“姑娘追”途中,小夥子可以向心儀的姑娘表白愛慕之情,而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對的表示,只能默默傾聽。當青年男女漫步到指定的地點後,要隨即返回。這時,“姑娘追”的精彩環節出現了。只見姑娘們在返回的路上,用鞭子追打小夥。如果姑娘對小夥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夥頭上晃幾下,或是象徵性地打兩下。如果姑娘不中意,那小夥子可就要吃苦頭了。

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第2張

哈薩克族攝影師努爾肯(音)告訴筆者,他年輕時就參與過“姑娘追”這種民間活動。在哈薩克族男人的眼裡,這是他們尋求戀人、表白愛情的特殊方式。其實,在平時的放牧、轉場過程中,他們心中早已有了中意的人,只是想通過“姑娘追”的方式,在公開場合展現自己在馬背上的雄姿,贏得心上人的欣賞,這也是他們將自己和心上人的戀情公開化的一個渠道。

氈房,隨馬背漂移在草原上的家。哈薩克族是一個遊牧民族,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足跡隨水草而動。為了適應遊牧生活,哈薩克族同胞創造發明了簡捷而便於搬遷的房屋——氈房。從夏季場到冬窩子,穿行在季節間的哈薩克族,僅需二三頭牛或駱駝,就可將房屋和生活用品馱載遷移。他們騎在馬上,家便隨馬背而移動。每到一個新的草場後,他們往往只要幾個小時便可將氈房搭建起來。這種由圍牆柵欄杆、房頂杆、頂圈、房氈和門5部分組成的家,就是他們存放生活用品的地方,也是一家人親情與愛的存放地。

“握塔什”,從馬背上延伸出的獨特技藝。“馬背民族”難保不會有來自馬背上的意外傷害,哈薩克族也就自然掌握了一項從馬背上延伸出來的獨特技藝“握塔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筆者看到了一組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來自福海縣申報的哈薩克族民間醫學“握塔什”技術。“握塔什”,漢語意為“接骨”。

漫步在伊犁或烏魯木齊市的大街,和內地城市一樣,這些地方也有很多的醫院或診所,像“握塔什”這樣的民間醫學已經被淡忘了,就像福海縣很多哈薩克族已經淡忘了“握塔什”的傳人扎肯·木哈西一樣。

按照木哈西老人的說法,“握塔什”在阿爾泰山裡的哈薩克族中已經流傳600多年了。那時,牧民騎馬意外摔傷的事很常見,他的祖先便開始試著摸自己的骨骼。掌握了人的骨骼構造後,便結合那些受傷的哈薩克族的骨骼來分析,並嘗試大膽地接骨,然後用羊皮裹上木棍固定綁好。沒想到這種方法很有效,並被傳播出去,於是,不用任何藥物的“握塔什”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樣,一年一年地傳承了下來。到木哈西的爺爺時,又發明了把木膠敷在羊皮上來促進傷骨生長的方法,使得骨折者的休養期大大縮短。

木哈西是50歲退休後才開始真正傳承“握塔什”的。作為第七代傳人,他將家傳的“握塔什”接力棒一接就是20多年,治療過的人既有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也有漢族、維吾爾族,還創造了為一位耄耋老人接骨後21天康復的奇蹟,但他從不向病人要錢。如今,他將這種技術和美德傳給了兒子沙肯、女兒努爾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