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及精神

鷹在人們的印象是英勇、勇敢的代表,鷹跟狼一樣野性十足,想要征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這麼一群族人,他們流傳著神奇的鷹獵文化,居然輕易就把這麼野性十足的鷹給馴服。那麼,你想了解他們的種族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納西族文化吧!

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及精神

納西族是生活在滇西北橫斷山脈中的少數民族,由於偏遠和早期的相對封閉,時至今日它從建築,文字,人文地理等諸多方面給世人乃至世界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遊牧民族的後裔,狩獵活動也屬於日常生活,所以鷹獵在這裡以傳統,古老的方式流傳下來。

鷹獵是人、獵犬、獵鷹三者結合的狩獵活動,鷹獵人以充沛的精力和體能加之豐富的經驗駕馭著獵犬和獵鷹 , 獵犬貫穿著整個鷹獵活動,往往很多人是有了一條優秀的獵犬,而熱衷於鷹獵,一條優秀的獵犬正出自於人的引導和長期的鷹獵活動,培訓一條優秀的犬需要三年,而它卻可以工作十年,獵鷹則是一年一換,一年一訓,只有少數在獵季表現優異的鷹才會被籠下來,其餘的則在獵季過後放生了。

總的來說,納西族的鷹獵活動可分為捕鷹、馴鷹、鷹獵、放飛4個部分。

鷹屬於遷徙鳥類,每年秋季,產於北方的鷹向南方遷徙,途經麗江的玉龍雪山、老君山等幾座大山,山民們便上山捕鷹。凌晨三四點鐘捕鷹人就要出發,摸黑爬山來到早先佈網的地方,把鴿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間固定一個支點做成槓桿,另一端系一根繩子放於預先搭好的草窩棚中,人藏在其中靜靜等候。天亮後,捕鷹人透過窩棚靜觀天空,若有鷹飛臨上空就拉動繩子讓鴿子撲騰起來吸引它們的注意,鷹飛下捕食時就可收網了。

捕到鷹之後,捕鷹人會將鷹的眼皮縫上,拿到市場上賣。“鷹是一種性情剛猛的動物,對人類的世界很陌生,受到驚嚇的鷹可能會性情大變,難以馴服。”鷹獵人李實給我們介紹,馴鷹人將鷹買來後,戴上牛皮手套,將鷹架在手上開始“熬鷹”。“熬鷹”是馴鷹的第一步,將鷹的眼線解開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鷹架在手臂上,哪裡人多就帶它到哪裡去。

可能你也喜歡:
  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
  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
  著名的臺灣旅遊景點:九族文化村
  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山族舞蹈

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及精神 第2張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納西男人在炫耀以鷹為寵,其實這是為了讓鷹習慣與人相處、熟悉人類的世界。”另外,晚上休息時還要把狗拴在旁邊,讓鷹不怕狗。“鷹獵需要鷹、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李實說。整個“熬鷹”過程需要8-15天的時間,直到鷹架在馴鷹人的臂上能夠安心進食、睡覺,“熬鷹”就算基本完成了。

“調膘水”是馴鷹的關鍵,“膘水”是指鷹肚子裡的油水。在“熬鷹”的頭一兩天內,鷹每天要吃約三兩上好的新鮮牛肉,讓它吃飽,吃好。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要控制鷹的進食量,每天僅讓它吃八九成飽,讓鷹保持在最佳的“膘水”。

“膘水肥”的鷹不願捕獵,“膘水瘦”的鷹雖有強烈的捕食慾望,但會因體力不支難以捕到獵物,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訓出一隻好鷹。具有豐富經驗的訓鷹“老把式”可以通過觀察鷹的眼神、動作、體形判斷出一隻鷹的“膘水”是否達標。

馴鷹的最後一步是在鷹進食的時辰將鷹帶到空闊的地帶,解開腳釦,讓鷹自由飛翔,然後舉起平時架鷹餵食的一隻手臂,喊著口令,讓鷹飛回手臂吃食。訓練開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後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鷹聽見口令,就飛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馴鷹完成後,納西鷹獵人便可上山“鷹獵”了,當地俗稱“放鷹”。在納西話中,鷹獵音譯為“吾克可克”,就是“放鷹放狗”的意思。納西族所特有的狩獵方式就是帶鷹帶狗,用“攆山”(驅趕)的方式,捕獵野物。整個秋冬季節,李實和鷹友們每週都會出去鷹獵,有時甚至一週幾次。不過,每次都要換山頭,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不能涸澤而漁。

可能你也喜歡:
  東巴畫是納西族文化藝術的一項
  東巴紙是納西族最重要的寫經用紙
  納西族“熱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名揚中外的納西東巴文化

TAG標籤:納西族 鷹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