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

普米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的後裔。那麼,關於普米族的歷史族源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普米族文化一起去了解關於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吧。

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

犛牛種說
  最早從史料學的角度對“西番(普米)”進行考證的是方國瑜先生。方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認為:“自岷江上游地區偏西南而下經大渡河至金沙江地帶,古時居住著屬於羌人的許多部落,其中徙笮(犛牛夷)為西番人(今稱普米或藏族)先民。”後又在附說中提出分佈在今越嶲、冕寧、石棉和峨邊、馬邊之地的“勿鄧、兩林和董蠻、虛恨諸部為西番族”一觀點與學術界商榷。

馬曜先生在《雲南各民族的由來和發展》中依據史料《後漢書?西羌傳》中有關“犛牛種”的記載,認為“今西昌山有犛牛山,自來是以普米(西番)族為主的分佈地區,且‘越嶲羌’又稱‘髦牛種’則‘越嶲羌’中也有一部分藏族和普米族。”

何耀華先生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一文中依據史料《太平寰宇記》“通望縣有故犛牛城”,“陽臺縣、臺登縣郡旄牛故縣地”認為早在兩漢時期,旄牛夷就已聚居在今冕寧至鹽源的廣大地區。又結合《新唐書?南蠻傳》和樊綽《雲南志》中有關東蠻的記載,認為“普米族源於秦、漢時代之犛牛羌,唐、宋時期為勿鄧、兩林、豐琶諸部眾多自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元、明、清時期為西番的一個主要支系。今天雲南蘭坪、麗江、維西、寧蒗等縣之普米族是宋、元時期西番眾多支系中向南流徙進入滇西北地區的那一部分發展而來的。”

蒙默先生在談及“東蠻故地與元明清東蠻故地的西番”時引用了方國瑜先生“筰人為西番先民”的觀點,並又略作補充論證。蒙先生結合近世民族調查與清代文獻《清史稿?四川土司傳》和嘉慶《四川通志?土司志》,認為史籍所載四川西部的西番或番族其內涵是相當複雜的。分佈在今四川西部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帶的藏族;居住在茂汶地區的羌族以及雲南麗江、蘭坪、永勝一帶的普米族其先民都是西番人。

格勒在論述“氐羌南遷與普米族”時結合普米族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中關於犛牛種羌南遷路線以及普米語語言分佈區域同考古發現的氐羌文化———石棺葬分佈地點進行對照,認為“普米族是祖先犛牛種羌從甘青一帶南遷時,經過橫斷山區南北流向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進入越嶲或滇西地區。”

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 第2張

白狼羌說
  任乃強先生在其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從歷史地理和人類學的角度出發,全面探索羌族的來龍去脈及其與其它民族的關係。在論述“羌族的形成”時,結合史料《後漢書?筰都夷傳》、《三國志?張嶷傳》和《西羌傳》中有關白狼部落的記載,認為“康區(舊西康省和西藏昌都專區)的古代民族和滇北部分民族(古宗、麼些、普米)可能就是古羌人的遺裔,其中‘白狼槃木’即今普米族。”

劉堯漢、陳久金在《漢代“白狼夷”的族屬新探》一文中運用語言學和民族學田野調查中一些資料,認為藏緬語族中只有分佈在四川甘洛、越西、冕寧、鹽源、木裡及雲南寧蒗縣的西番人具有“布朗咪(咪意為人)”的稱呼。並結合《舊唐書?西南蠻?東女國》和元代周致中《異域志》中有關“白狼夷”、“布朗”的記載,認為“羌族、彝族、藏族、納西族和普米族,都與漢代‘白狼夷’有不同程度的親緣關係,但西番人是漢代‘白狼夷’的嫡系遺屬。”

鄧文峰、陳宗祥在《‘白狼歌’研究評述》一文中認為,將《白狼歌》的本語與羌語支的普米玉姆土話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普米就是‘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的‘槃木’”。

普米族學者楊照輝先生在“《白狼歌》辨析”中結合自己多年在滇西北、川西南地區對普米族語言的考查,從語言特點和社會習俗方面對“白狼歌”及其族屬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論證。他認為“白狼歌”中反映的“白狼夷”恰是普米族先民的來源。

嚴汝嫻、王樹五在論述“白狼王國的子孫”時在方國瑜先生“徙笮為西番人先民”以及任乃強和蒙默兩位先生“笮為普米先民”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普米族的舊稱‘西番’,可以追溯到東漢的‘白狼夷’,以白狼王唐菆為首的部落聯盟,正是普米族形成較穩定的族體的基礎。”

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 第3張

党項羌說
  尤中先生在其著作《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對“西番”形成的時代和地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尤先生認為“遼宋時期,自黃河上游兩岸往南,沿大渡河南流段以西地帶,普米族做為‘西番’中的一部分,與一部分羌人、吐蕃人相雜居。直到明朝時期,西番的這種分佈狀況仍然基本上古今一致。

除雲南西徼外的那部分西番是13世紀中葉隨蒙古兵南下的而外,其他部分則為自遼宋以來便居於原地。”“清代的西番是一個近親集體,有共同的名稱及經濟文化生活的某些共同之處,是一個還不曾完全穩定的民族集體,仍處在分化與重組的過程之中。

直到20世紀中期,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和四川鹽源、木裡一帶的‘西番’,依其意願而稱普米藏族;四川冕寧的原‘西番’自稱‘拍米依’,實為‘普米’之音異寫,卻加入了藏族;青海和川西北的原‘西番’都分別加入了其他民族。”

對普米的族屬問題,尤先生認為“西寧、河州、岷州的西番,是隋、唐時期的党項羌的後裔。天全六番招討司轄境內的西番,元時期亦仍稱為羌。寧番衛的西番當為漢代犛牛種越嶲羌中的一部分,1253年隨忽必烈徵大理國的蒙古軍進入雲南的,則當為甘、青地帶原党項羌中的一部分。”即認為党項羌是雲南境內的“西番”的先民。

藏人說
  呂振羽先生在《中國民族簡史》一書中將“西番”歸入唐古特族群之中(唐古特,中國文獻稱之為羌,元稱唐古特,清稱為“西番”)。林惠祥先生在《中國民族史》中認為:“‘西番’住西康省及四川西部南部和雲南西北部,或謂屬羌之遺屬,通常謂屬藏族。

此二說亦無甚衝突,因羌與藏實有密切的關係,並非並不相同之兩民族,且‘西番’介居兩者之間即類於羌亦類於藏,可視為兩者的混合也。”

TAG標籤:族源 普米族 歷史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