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胡兆海個人資料,蓮花落戲曲名伶

蓮花落行於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胡兆海的個人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蓮花落戲曲名伶:胡兆海個人資料

胡兆海(1949.10.29),男,浙江紹興人,現為浙江省紹興蓮花落藝術團團長,紹興蓮花落協會會長。

“尺板的篤琴絃起,我一人上場唱臺戲……”如果你喜歡聽紹興蓮花落,對這句開場白一定不會陌生。同樣不會陌生的還有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胡兆海。這位曾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草根藝術家,在個人出資舉辦曲藝學校、自己也淡出舞臺多年後,最近又開始頻頻亮相。和當年不同的只是,如今重出江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推介更多的中青年新秀。啟蒙老師,是街頭的吆喝聲

“我的啟蒙老師,就是那些街頭小販的吆喝聲。那叫賣功夫太絕了,從小就讓我著迷。”胡兆海出生於市區新建路人民路口的一個貧寒的六口之家,排行老二。父親靠打零工掙錢,母親是家庭婦女,靠賣血、撿柴貼補家用。但家境的困苦,並沒有壓倒胡兆海對藝術的追求,僅憑著一種藝術上的天賦,他就這樣從吆喝聲中接受了最早的藝術薰陶。

12歲那年,紹興曲藝培訓班招生,胡兆海一聽說就去報名了。小傢伙天真加滑稽的表演引起了大家的鬨堂大笑,但大家笑的只是一個小孩子的爛漫,而他得到的也只是招考老師的一句玩笑話:等你長到高過了球桌,再來考吧!一直到16歲那年,紹興第三屆戲曲訓練班招生,胡兆海再一次去趕考。當時競爭很激烈,1000多人報考只錄取30多人,但胡兆海還是輕鬆通過了。進入科班的他如魚得水,很快嶄露頭角。這一段的科班經歷,也為他後來從事紹興蓮花落藝術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7歲的胡兆海挑著簡單的鋪蓋來到當時的紹興縣解放公社聯合大隊,也就是現在的蘭亭鎮聯合村,過起了農民的日子。但因為之前在戲訓班早就小有名氣,胡兆海入鄉的第一天晚上,就被村民要求露一手。這一“露”便不可收拾了,四鄰八鄉的村民聽說了,都來請他。而他每到一個村子,方圓十里的“粉絲”都會趕去捧場。

“我本來就喜歡唱戲,而且還可以抵工分,總比做田畈輕鬆。”這是胡兆海當時最真實的想法。除了唱樣板戲,他還唱“路頭戲”。白天看“小人書”,晚上就上臺“現炒現賣”。胡兆海的創作生涯也在這田間地頭開始了,一個聽來的簡略故事,他能創作成一個可唱上兩個晚上的蓮花落《上海奇案》。而且漸漸地,他甚至不滿足為掙工分而唱戲了,悄悄地拉上二三人組成一個“草臺班子”,開始“走穴”。演出費還不低,一場能掙14塊。“那時演出,簡直像地下黨一樣,文化部門隨時會來抓我們這樣的‘黑劇團’。不過收穫也不少,我們當時就用上了永久牌自行車、半鋼手錶等新鮮玩意。”

後來“文革”爆發了,胡兆海等人也不敢“頂風作案”了。一直到1972年9月,他終於等來了絕處逢生的機會。得知紹興縣文化館要恢復蓮花落的訊息後,胡兆海飛一般地趕了過去。幾經周折,他才以輔導排演“臨時工”的身份留在了那裡。排演的劇目叫《三根扁擔》,當時領導已經決定了,如果這一次排演不成功,就只能讓紹興蓮花落“自然死亡”了。也就是說,這關係到紹興蓮花落的生死存亡。在這種情況下,臨時頂替上臺的胡兆海一上場,居然就一炮打響了。後來《人民日報》刊登了文章:胡兆海一個人救活了一個曲種,說的就是這件事。這件事後,胡兆海總算走上了專業從事蓮花落藝術的星光大道。

【結束語】在改革開放、文藝復興的春天裡,這位草根藝術家迎來了他的巔峰時刻。他在繼承傳統紹興蓮花落的基礎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改掉了原來唱腔音調平、節奏慢、拖等一些缺點,吸收了評彈、越劇、紹劇的表演手法,創作了一批雅俗共賞的新劇目。胡兆海和他的紹興蓮花落,就這樣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