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左權小花戲,山西戲曲文化代表

左權小花戲是我國民間的一朵珍貴的野花,他不僅在山西地區受到眾多人民的喜愛,它還廣為流出,左權小花戲是一種漢族古老的歌舞技藝。在山西文化中,左權小花戲是不可或缺的。你對左權小花戲瞭解多少呢?本期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的左權小花戲的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山西戲曲文化代表:左權小花戲

小花戲是山西省漢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在左權一帶廣為流傳,而且也流傳到全省許多地方,並在全國也產生了影響。

晉中李明珍(一級演員)曾多次被邀請到北京舞蹈學院傳授左權小花戲,從中央到全國許多地方的專業與業餘文藝工作者,經常來晉中學習小花戲。1992年11月,小花戲《開花調》力挫群雄,奪得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獎賽一等獎。同年12月,在全國第二屆“群星杯”評獎活動中,《開花調》又榮獲金獎。

1994年9月,《開花調》應邀赴蘭州參加了中國第四屆民間藝術節的演出,載譽而歸。如今,左權小花戲不但聞名大江南北,而且在國外一些國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小花戲和左權民歌曾為左權贏得“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2009年7月3日,左權開花調藝術團起程赴土耳其,代表中國參加第十屆國際布尤切克美謝文化藝術節和第四屆國際庫楚克切克美謝湖泊藝術節。

2013年9月,山西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孃》在國家大劇院濃。2013年12月31日,大型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孃》主題曲主場劉海萍。舊時村中多立“社”(集體性組織),每年過了春節,由社首召集,排練節目,到元宵節在三官廟(封建時代供奉的天官、地官、火官)前先祭袍,後沿街表演節目。

十六日各路“社火”相互串村表演,十七日雲集縣城比試奪魁。人們以鬧社火形式,一方面進行自娛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敬神,祝願年歲豐稔,四季平安。流傳於當地眾多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最受群眾喜愛的,首推“文社火”。它起源的準確時日,志書未載,據老藝人回憶,“文社火”於清朝末年已在遼州盛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吸收了本地和外地姊妹藝術的優點,逐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劇。

文社火的每個節目,一般由兩個12歲左右的男童表演,服飾化妝基本上是小生小旦(少量節目配以丑角)。舞蹈特點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顫顫顛顛的“曉嚎步”。扮演女角的演員多舞“擦脯扇”,扮演男角的演員多持合扇。曲調大都採用當地流行的民歌,多為一劇一曲。常用的伴奏樂器是晉胡、京胡、大橫笛笛、海笛、鑼鼓鐐、四塊瓦、擦拉機(一種小型打擊樂器)等。

演唱的內容多是些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辛亥革命以後,“文社火”大大地向前發展了一步,角色行當在生、旦、丑三小門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化妝上能區分人物性格。離城40裡的孔家莊村“文社火”的發展較有貢獻。當時,該村有一批藝術人才,像已故老藝人關向陽、關秀陽等,能編善導,演員王蘭田、王玉馬、石束江等,舞的“隨嚏步”別具風格,以表演《賣扁食》為拿手節目,影響很大。

由於“文社火”將歌、舞、劇三者進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現了蝴蝶花,異常花俏新鮮、老百姓親切地將“文社火”稱之為“小花戲”。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代表劇目除《賣扁食》外,還有《放風箏》《打鞦韆》《摘花椒》《打櫻桃》《賣菜》《鏟菜》《遊花園》《回婆家》《看覓漢》《送小姨》《金箍帽〉、《拿煞人》《懷孩》等。1937年抗戰爆發後,我八路軍總部進駐遼縣麻田鎮。隨著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社組織及“文社火”之名逐漸消失,由“小花戲”取而代之。

當地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文藝工作者,對這一漢族戲曲民間藝術形式進行了改革與提高。內容上直接服務於抗戰的需要;人物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老人兒童等,改變了一貫男扮女裝的舊俗,女孩子們開始登臺表演;“隱咳步”發展成優美舒展的“三顛步”;單調的“擦脯扇”也逐步開合宛轉,進一步發展為“蝴蝶扇”;舞蹈動作還從別的姊妹藝術裡吸收了精華,豐富了自己,曲調也更加優美,伴奏樂器也有所增加;服飾、化妝不再是單純的小生小旦,而是按角色性格穿著彩服等。以上變化,大大加強了小花戲的表現力,群眾稱此為“新花戲”。

TAG標籤:山西 左權 戲曲 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