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富有民間地方戲曲特色的長沙花鼓戲

對於長沙花鼓戲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長沙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和洞庭湖濱等地,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眾基礎深厚的一種地方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沙花鼓戲也漸漸地被我們淡忘。那麼,大家對於長沙的地方戲曲花鼓戲有什麼樣的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富有民間地方戲曲特色的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的表演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在表現形式上,長沙花鼓戲劇目大多以載歌載舞、短小精悍見長,特別是那些生活氣息濃郁,輕鬆活潑的喜劇和嘻笑怒罵、潑辣熱鬧的鬧劇很受觀眾的歡迎。劇本語言生動,從民謠、民歌、俗語、歇後語中提煉對白和唱詞,有時甚至就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通俗易懂,皆大歡喜。表演上既承襲了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現手法,又從勞動生活中提煉了一些表現力極強,特色鮮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繡花、餵雞、紡紗等,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
  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製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託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蘇鑼)、大鈔(漢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可子”(即長方形的梆子)。

長沙花鼓戲的劇目
  長沙花鼓戲的演出劇目較多,保留下來的共有336個。這些劇目大多為勞動人民和藝人集體創作,故事多取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通俗話本和社會生活;描寫物件多為勞動人民、書生公子、官吏商賈,但以漁、樵、耕、讀為主;表現內容上多為反封建倫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個性解放,提倡樸素的倫常美德,懲惡揚善,歌頌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花長沙花鼓戲在新中國建立之前,長期受到統治者的禁演,藝人們經常被提鑼毀籍或抓去坐牢遊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長沙花鼓戲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下,長沙花鼓戲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TAG標籤:花鼓戲 民間 戲曲 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