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河南戲曲之一,河南曲劇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曲劇在2006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民間生活小戲非常接近生活,因此傳播速度非常快,是我們民間很好的一種生活娛樂方式。今天,要介紹的正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一起去河南戲曲大全中看看吧。

河南曲劇發源地在什麼地方,河南戲曲之一

河南曲劇的發源地——汝州
  河南曲劇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於1926年經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舞臺,發展為戲曲劇種。由於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河南曲劇的前身是高蹺曲子,由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子,經過三步曲,即高蹺曲子-——高臺曲子——舞臺曲子(河南曲子),後來叫河南曲劇。在國內是最年輕的劇種,僅80年的歷史。成為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

河南曲劇劇種:
  河南曲劇史一種漢族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於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後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杆]、[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絃、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後也有以漢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遊鄉》等影響頗大。

河南曲劇劇目:
  劇目以漢族民間生活小戲居多,如《李豁子離婚》、《小姑賢》、《小姑惡》等。也有從鼓子曲目中改編的,如《祭塔》、《花亭會》、《藍橋會》、《鬧書館》、《安安送米》、《金精戲竇儀》等。1933年,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抗戰時期,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梆子、京劇等地方大戲的表演藝術,行當腳色也由小生(俗稱相公)、小旦(俗稱丫環)、醜(俗稱和尚)發展為生、旦、淨、末、醜,在劇目上移植演出《鍘西宮》、《哭洪堂》、《白蛇傳》、《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長篇大書,如《呼延慶打擂》,編成連臺本戲上演。現知傳統劇目有210多個。早期著名演員有朱天水(旦)、朱六來(生)、李金波(旦)、趙和洲(醜)等。

TAG標籤:戲曲 發源地 河南 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