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南洪北孔”之孔尚任的代表作簡介?

具有南洪北孔“之孔尚任一生著有許多詩文作品和戲劇作品,但他所著的《桃花扇》最具盛名,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而桃花扇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藝術成就,接下來的戲劇文化就帶你們看看”南洪北孔“之孔尚任的《桃花扇》簡介。

“南洪北孔”之孔尚任的代表作簡介?

《桃花扇》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作者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豔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昇華。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 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鬥爭,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說: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

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複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桃花扇》寫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避亂南京,結識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費用皆出於魏忠賢餘孽阮大鋮,其意在結納方域,以求開脫惡名。香君義形於色,立即下妝卻奩以還。

大鋮銜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時,謠言方域為良玉內應。為避害,方域往淮南投奔史可法,為之參贊軍務。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臣馬士英、阮大鋮等即於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臣不理朝政,徵歌逐舞。馬士英、阮大鋮又屢屢加害香君,香君不屈,守樓明志,血染桃花,廷筵罵座,入宮軟禁。

方域回到南京,與復社文人一起被阮大鋮捕獲,也鋃鐺入獄。不久清兵南下,弘光、馬、阮出逃。方域出獄,隨張瑤星往棲霞山。香君趁亂出宮,也隨人入山。侯李二人在祭壇相遇,張道士以國恨、家恨之言點醒他們,二人雙雙入道。全劇在一派悲歌聲中結束。

《桃花扇》的思想意義在於:
  明朝滅亡以後,孔尚任第一個以戲曲的形式,展現了明末複雜的社會矛盾和,評價了南明的歷史,藝術地總結了這一段歷史教訓。但由於他的階級立場和清政府專制統治所導致,孔尚任歪曲了農民革命和明王朝的矛盾,迴避了清兵入關、南下的暴行,有時甚至對清統治者加以粉飾,損害了這種總結的正確性和深刻性。

但是,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敗,揭露了上層統治集團及各軍事首領間的尖銳矛盾,刻畫了馬士英、阮大鋮一夥清議派和無辜百姓的凶殘面目,鞭撻了他們在國家危急時的投降主義本質。

在表現正面人物時,孔尚任描寫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擊清兵的決心,表現了他在”江山換主“以後沉江殉國的英雄氣概。作者讚揚了李香君關心國家命運、反對邪惡勢力的可貴氣節,肯定了民間藝人柳敬亭、蘇崑生為挽救國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們和其他歌妓、藝人、書商等下層人民反對權□、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

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強烈對比中,人們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桃花扇小引》這一幕江山淪亡、“輿圖換稿”的歷史悲劇,激發了當代人的故國情感,喚醒了潛在的民族意識。

“南洪北孔”之孔尚任的代表作簡介? 第2張

《桃花扇》取得了多方面藝術成就。在戲劇結構上,孔尚任以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藝術才能和獨創性,通過侯、李的愛情線索,尤其是通過象徵他們的愛情命運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興亡史龐大內容的戲劇情節,有機地貫串在一起。從贈扇定情始,他們的愛情就被置於明末清議與閹黨激烈鬥爭的政治旋渦之中;

由於鬥爭的激化,侯、李被迫分離,結構上展開了由朝宗(侯方域)和香君聯絡著的兩條線索:通過朝宗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通過香君備受欺凌這條線,寫出了弘光和馬、阮之流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這兩條線索,“爭鬥則朝宗分其憂,宴遊則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為全本綱領,而南朝之治亂系焉。”這就反映了南明朝廷內外、上上下下廣闊的歷史畫面。

最後,作者擺脫了生旦團圓的俗套,以張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愛情悲劇,來襯托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作者以”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獨特構思,在明代以來十分發展的愛情劇、時事劇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鬥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戲劇結構具有細密、巨集偉、富於獨創性的特點,把傳統的愛情劇和時事劇都提到新的高度。

《桃花扇》是一部歷史劇,作者以數十年的工夫探求歷史的真實性,達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的程度,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歷史舞臺的一部”信史“,它的出現,極大地發展了歷史劇忠於客觀史實的傳統。

但是《桃花扇》不是歷史教科書,它的傑出成就在於:作者從戲劇藝術的要求出發,完美地統一了歷史的真實性和藝術的真實性。史實成為最好地體現藝術要求的骨架,必要的藝術加工也更深刻地反映了歷史本質。例如,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作者虛構了濺扇、染扇、罵筵、入宮等重要情節,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能反映人民的願望;為了反映國破家亡的悲劇,孔尚任將侯方域兩朝應舉改為出家入道,雖對侯方域的行為有所掩飾,卻概括了明末清七年級部分士大夫的帶有普遍性的道路。

作者對史實的加工和虛構,大都使情節更為精練,人物更為典型,戲劇特徵更為鮮明。

《桃花扇》的語言既有戲劇的表演性又富於文采,達到了戲劇性與文學性的統一。作者寫出了許多有強烈抒情和個性化的曲辭,又嚴肅詳備地寫好了賓白,這在古代傳奇中也是罕有的。這一切使《桃花扇》成為明清傳奇戲曲的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