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楞嚴經在佛經中的地位,楞嚴經的作用

佛教據記載早在秦朝時就摻入中國,那時的秦朝對於佛教的到來還是處於牴觸狀態,到了東漢末年開始盛行。在佛經大全中能保留到現在的經文甚是珍貴。那麼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的是《楞嚴經》在佛經中的地位,希望大家喜歡。

楞嚴經的作用,楞嚴經在佛經中的地位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
  楞嚴法門三大主旨
  1、悟本體(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悟”有三種:
  (1)、解悟——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之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云:“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係,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之條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瞭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盤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祕”、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物件、及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淨、壯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然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噁心、惡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惡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

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

【結束語】由於《楞嚴經》內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由此可見《楞嚴經》在修行道路上其重要的地位。

TAG標籤:佛經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