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楞嚴經的內容與具體釋義,楞嚴經的出處

佛教據記載早在秦朝時就摻入中國,那時的秦朝對於佛教的到來還是處於牴觸狀態,到了東漢末年開始盛行。在佛經大全中能保留到現在的經文甚是珍貴。那麼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的是《楞嚴經》的一些內容和釋義希望大家喜歡。

楞嚴經的出處,楞嚴經的內容與具體釋義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

中國曆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此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據考證龍宮為古印度之國家圖書館)。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

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禁止傳到外國。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臺,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臺還在)。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

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楞嚴經佛說法圖,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

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為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儘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歷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並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

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混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本經之難解,當然跟本經在義理上本來就很深奧有關。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有時也可說是簡略),更重增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結束語】成觀法師曾留學日本東密高野山並得傳法灌頂,為唐密法脈真言宗第53世傳法灌頂阿闍梨,在高野山留學期間精研古梵文及現代梵文及巴利文,故其所註解之楞嚴咒可以說獨步教內,堪稱此經傳入我國以來最完整完善的楞嚴咒註解

TAG標籤:釋義 楞嚴經 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