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哪一個最適合你,道德經與論語的精神內涵

孔儒與老莊,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思想學派。而《道德經》和《論語》作為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經典著作,更對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那麼《道德經》與《論語》的精神內涵是什麼?一起來看道家經典的解析,反思一下哪一種更適合你。

道德經與論語的精神內涵,哪一個最適合你

你可能喜歡》》道教神仙體系是什麼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1、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無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道德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看到了發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3、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後達到無為。老子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在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的,自然故應無為,人應效法道的。讓萬事萬物自己發展變化,無為就成為了無不為。

道德經與論語的精神內涵,哪一個最適合你 第2張

你可能喜歡》》全真教的創始人是誰

《論語》的中心思想第一是“仁”,“仁”可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仁者愛人”,即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則是“仁者自仁”,即“克己復禮為仁”,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

“禮”是儒學中的第二個中心概念。孔子認為天下之所以戰亂不止,主因在於周朝初期的禮教被破毀了,造成君不君、臣不臣的暴亂局面。因而恢復禮教成為儒家的主流思想。

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衍生出儒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三綱五常的出現不僅成為了社會抑制個人行為的一種道德標準,也成為了國家用來強化民眾等級觀念這種封建思想的道德工具。

由此可見,《道德經》是老子從哲學的角度,闡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會、人生等內在的執行規律及意義,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特別是明示統治者如何治國理政、如何治軍用兵、如何為官為人。

而《論語》是孔子從人生的修養角度,闡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明確具體,但富有哲理,特別強調要加強個人的自身修養,講仁、義、禮、智、信等等。

TAG標籤:道德經 論語 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