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九曲黃河燈會,古老的山西傳統民俗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神州大地花燈處處,流光溢彩,而在我國山西各地自然也要舉辦相應的燈節活動,其中最有意趣的當屬“九曲黃河燈會”,是山西地方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今天的傳統節日就為你介紹這一歷史悠久氣勢磅礴的“燈場子”。

古老的山西傳統民俗:九曲黃河燈會

農曆正月十五前後,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當中最有意思的當屬轉“九曲黃河燈會”,晉北平魯縣西南一帶的村莊,轉九曲的活動最盛,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會期多達五天,少則三天,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方圓幾十裡的鄰村鄉老,親朋好友都攜男帶女,赴會觀賞。

九曲黃河燈會俗稱燈場子,是山西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將燈場子帶入密雲縣東田各莊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九曲黃河陣的陣式,按周易九宮八卦之方位,以富貴不斷頭傳統圖案九曲而成。陣內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宮和中宮共九宮,象徵中華九州。人們從入口進,順利通過連環陣,再從出口返回,就意味著一年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所謂“九曲”,是用木杆或玉米杆紮成彎彎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進口,寬約一米,遊一次行程約一公里。木杆或玉米杆均為兩米高,按規定的距離和路線串栽在地上,用繩子在燈杆中間連線,上端置直徑12至15釐米的圓形木質燈託,再用色紙裱糊20釐米高的燈罩,內放胡油燈點燃。

木杆上的燈數,一般為365盞(閏年另加30盞),一盞燈一天,象徵一年365天。燈場中心,栽一根高達七至十米的“老杆”,上面掛有大燈籠,並置有煙火,等待點燃。燈場外面有許多用塊炭壘砌成的圓錐形的“旺火”,夜間點燃,火光沖天,供遊人觀賞和取暖,為燈場不可缺少的陪襯。

關於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山西各地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說它最早起源於祭把道家鼻祖老子,九曲實質上就是道家陰陽太極圖的變形。有的說它是古代戰爭中的迷魂陣圖形,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凶狠無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請領兵伐紂,直把商紂兵馬打得節節敗退。

為保商紂江山,當時商朝太師聞仲請來好友趙公明率兵抵禦,趙公明不幸喪生。其妹“三霄(雲霄,瓊霄,碧霄)”(趙公明的三個妹妹)為給兄長報仇,設下九曲黃河陣讓姜子牙破陣,最後“三霄”陣破人亡。後人為感念趙光明及其“三霄”為朋友盡義氣不惜犧牲生命,特把九曲黃河陣演變成遊藝活動,供人們觀賞。

還有一個傳說則指出九曲黃河燈會自唐代就已興起。相傳,當時平魯縣西部有條太羅河(今關河),左拐右彎,經九道彎才可出境匯入黃河。每逢大雨降臨,山洪暴發,河水如脫緩的野馬,四處奔流,泥石隨流而下,尤其是轉彎處更深受其害,牲靈淹沒,民舍沖毀,田禾吞盡。

人們在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只好乞求龍神保護,於是當地興起點燈,供奉龍神,希望每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俗稱“點平安燈”,因為這種漢族民俗活動最早在九道彎河岸邊的村莊興起,所以又稱為“九曲黃河燈”。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由於地殼的運動,太羅河干涸,自然災害減少了,最早出於避害趨利目的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黃河燈會,就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娛樂性的活動。人們在辛勤勞作一年之後,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裡,共度良宵佳節,盼望人壽年豐。

關於九曲黃河燈會由來的諸多傳說及其解釋,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民眾心理的積澱,它們共同賦予這一悠久的漢族民俗活動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高超的聰明才智和美好的生活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