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中元節的放水燈習俗,寄送無限追思

春節剛過,元宵節即將來臨的時刻,在許多的街道上以及店中都能夠看到許多的元宵花燈。花燈在古代一直是夜晚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用處並不僅僅是七夕、元宵之類的喜慶節日,在中元節也是有著放水燈的地習俗。

寄送無限追思:中元節的放水燈習俗

水燈又名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紙質木座。人們在中元夜將河燈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為中國人民一項古老的習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的中元節,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燈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實際上從農曆六月開始,一直到中秋節期間,人們都愛放河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夜晚,平緩的江面會漂起千姿百態的河燈,它們沿流而下,光映粼流,幾乎讓人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江裡的河燈。相傳,放河燈起源於印度。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於七月十五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

閩南人、臺灣人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

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東北歷史上河燈最盛的地方是吉林市。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在這裡建立水師營,古稱船廠。當時技術落後,撈木造船死傷的人很多,造成人心不穩。船廠老闆為收買、籠絡人心,在當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請僧人到江邊做法事,為死者超度。

於是以後每年的中元節,家裡有故去親人的,就到江邊放河燈。燈上寫著死難者的名字,燈裡點上蠟燭,隨波流去,表達思念之情同時,也希望親人的靈魂能幫助活人渡過難關……

放河燈的習俗已經被人們拓展,如果七月十五莊稼長勢喜人,農民們心裡就有底了,就覺得應祭祀一下天地,老人們就開始張羅:放點河燈吧,收成也許會更好。

【結束語】在許多的古代電視劇中都能夠看到許多的七夕場景,也都是放水燈流入河中求一段完美的姻緣,中元節的水燈更多是希望莊稼收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