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農曆七月普渡,臺灣中元節的習俗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鬼節,也叫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等,人們在這個時候有祭祀先祖的傳統,還有稱為“中元普渡”、超度孤魂野鬼的祭祀儀式,尤其在閩臺地區盛行。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臺灣中元節的習俗:農曆七月普渡。

臺灣中元節的習俗:農曆七月普渡

在早期的臺灣社會中,孤魂野鬼被視為社會不安的源頭。因此,為安撫無人祭祀的鬼,人們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融合佛、道兩教的普渡儀式,以安頓這些地獄中無人祭祀的鬼。

長達一個月的祭典儀式,不僅代表早期社的敬畏,也傳達了臺灣人民對客死異鄉的孤鬼一種蘊含宗教情懷與同胞手足般的憐憫之情;十九世紀以後,普渡祭典的舉行更成為臺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連結的重要媒介。

融合道教與佛教信仰的普渡儀式
  如今的農曆七月普渡,除了漢人的信仰,也融入道教與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普渡常稱為“中元普渡”或“盂蘭盆會”。“中元普渡”之稱與道教思想有關,在道教的神只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執掌赦罪,於農歷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只生日降臨人間,定人之善惡罪福,而孤魂野鬼被認為罪過較深,乃延請道士做科儀救渡眾孤鬼。

“盂蘭盆會”則是梵語之漢譯,意為施食拯救苦難。“盂蘭盆會”系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連於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養十方大德,以救母脫離餓鬼道,其後逐漸成為佛教中的重要節日。由於佛、道兩教思想之滲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兩教不同的儀式。

普渡之儀式主要分成:請鬼、施食、誦經、驅鬼等。請鬼,是開啟鬼門,迎請陰間的孤魂野鬼來到陽間。為讓眾鬼順利得由幽暗的地獄來到人間,人們在廟前豎立燈篙,上掛燈籠,上書“慶贊中元”,引導鬼。燈篙愈高,照明範圍愈大,來食的孤鬼就越多,因此各廟必須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的怨懟而加禍於人間。

而除陸上豎燈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燈之儀式,照明來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來到陽間的眾鬼不能滿足口食之慾,慎重的街市如鹿港,從鬼門開後,街民分組輪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儀式,信眾供奉豐盛的飯菜以飽眾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也為其準備經衣(即新衣),讓其在陽間渡過短暫的舒適生活。施給眾鬼的食品,因有科儀,信眾認為食後會帶來好運,因此有搶取貢品的“搶孤”活動,形成普渡過程中最熱鬧的畫面。

除了施食之外,也為這些孤魂眾鬼誦經,使其能超渡達於樂土。普渡的尾聲是農曆七月二十九的“關鬼門”,這天傍晚,人們在自家門前準備菜餚,為眾孤鬼“餞別”,廟前的燈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結束。有時寺廟生怕孤鬼留連不願歸回陰間而危害陽間之人,因此於是日深夜特請鍾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