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中元普渡拜拜在臺灣社會裡的特殊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到來之際,我國臺灣地區盛行“中元普渡”之習俗,又稱“拜好兄弟”,這是民間用以安撫、超度孤魂野鬼的祭祀儀式,其形成擁有特殊的歷史背景。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中元普渡拜拜在臺灣社會裡的特殊意義。

中元普渡拜拜在臺灣社會裡的特殊意義

農曆七月普渡在臺灣漢人社會中,比其在原鄉還來得受重視,十七世紀以來,漢人冒險來臺拓墾,毒蛇猛獸、瘟疫、勞累、械鬥、民變,奪走珍貴的人命。“九死一生”的諺語說明了其生活競爭的艱辛。

遍地無人收埋的屍骨形成先民對鬼強烈的畏懼心理,但這些身死異鄉的孤魂野鬼有許多是來自原鄉的兄弟,在宗教與憐憫的驅使下,人民集資收埋曝露的屍骨,形成臺灣有應公或萬善祠高密度的現象。

舉例說明,臺北一個小小的木柵區就有二十六間這樣的祠廟,而由於這些客死臺灣的孤魂野鬼都是在臺灣如兄弟般互相照料的拓墾者,因此七月普渡在臺灣稱為“拜好兄弟”,不同於原鄉的“拜人客(即外地人)”。

就臺灣社會發展史觀察,中元普渡的祭典成為十九世紀以後,臺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連結重要媒介。這些中元節祭祀的好兄弟,許多是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的。在祖籍別意識強烈的時代,不同祖籍別的人群各自透過中元節祭典,形成自己的集團,彼此團結,共同面對敵人。

例如臺北大龍峒的保安宮,就是祖籍福建同安縣人中元節的祭祀中心,臺北盆地內同安籍人分三組輪流擔任中元祭典主持。艋舺的龍山寺、清水的祖師廟則分別是福建三邑(即南安、晉江、惠安三縣)與安溪縣移民的祭典中心。

新竹縣新埔鄉枋寮的義民廟,則是新竹客家祖籍為主的中元節祭祀 中心,祭祀在清朝林爽文與戴潮春的反清事件中為鄉而犧牲的鄉民,因其為鄉抵抗反清者,清官方為拉攏,遂賜予“義民爺”之稱號。

綜上可見,臺灣七月普渡稱為拜好兄弟實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除卻宗教的意義外,農曆七月普渡也成為連結十九世紀臺灣中北部社會最重要的媒介,同時也有人說,如果人們能以七月拜好兄弟的熱情來關懷幫助人間的弱者,則“孤魂野鬼”或可減少,人間將更充滿愛與溫情。

TAG標籤:臺灣 普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