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普渡野鬼,臺灣中元節習俗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總會有一天是屬於鬼的日子,那就是中元節了,這一天,在我們看不到的路上,會有一群野鬼在等待著人們的普渡,因為這一天是地官赦罪日。本期臺灣文化就將帶你去認識臺灣中元節的習俗。

臺灣中元節習俗:普渡野鬼

七月最盛大的祭典,無疑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中元普度其實是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的結合。魏晉以來佛道融和成為民間信仰,將神佛混為一體乃民間信仰的普遍現象。道教以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是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乃水官解厄日,三位神明民間合稱為“三界公”,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

佛教的盂蘭盆會是根據“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演繹而成。據傳目連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後被打入地獄受刑,目連盛飯供養,不料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焰,後釋迦牟尼佛教其羅列百味供饗十方僧眾,目連依指示於七月十五作盂蘭盆,置物盆中普施僧眾貧民,終於救出其母脫離餓鬼界。孤魂野鬼的祭祀是基於悲憫之情盂蘭盆會普施眾僧的儀式,後來演化成普度餓鬼的習俗,再與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融合,就形成中元普度。物件也變成孤魂野鬼。

臺灣的普度分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廟舉行法會,聘請僧侶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業自行協調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間在自家門口擺設祭品進行祭儀,則稱為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蘭盆會,私普祭典則是道教中元節的形式。中元普度的物件是孤魂野鬼,因此儀式也與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時供桌須擺設在門外,不可“請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蓋毛巾,並備髮梳、鏡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妝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豐盛為所有年節之冠,祭禮時間也最長。

中元普度基本上是為了撫慰亡靈祈求平安,它出自對無主孤魂的憐憫之心和對鬼魂的怖慄之情。從民間對普度的慎重,顯現臺灣民眾對孤魂野鬼的同情心和恐懼感。

一般而言,關鬼門的日期是在農曆八月七年級子時。而基隆地區則在七年級下午才關鬼門。孤魂野鬼在人間享受一個月奉祀之後,在八月七年級以前必須回到陰曹地府,接受地藏王管制。八月七年級奉祀孤魂野鬼、無主骨骸的陰廟便會象徵性地將柵門關閉,表示封閉鬼門關。至此,整個七月祭鬼的活動完全結束。

在關鬼門之後,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歸”,因此要舉行“跳鍾馗送孤”,所謂“送孤”亦即送走孤魂野鬼之意。七月鬼祭先禮後兵跳鍾馗,通常用在祭煞儀式,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驅鬼儀式。民間俗信鍾馗是鬼王,具有鎮壓鬼魂的法力。但管理眾鬼的卻是佛教地藏王菩薩,由此可見民間信仰中佛道融合分工的思想,也表現臺灣民眾對孤魂野鬼那種先懷柔後強硬的態度。

七月的鬼祭,基本上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至於鬼魂是否存在?七月是否為鬼月?其實並不重要,在臺灣中元祭中所呈現的悲天憫人、普及鬼魂的愛心,及緬懷墾荒先烈的情懷,才是七月中元祭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