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做普度”——閩臺人的中元節習俗

佛教、道教以慈悲為懷,皆是為世人弱小的生命所進行努力,幫助所有人能夠通過一些苦海。“普度眾生”也是他們畢生的責任,可當有些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之後,他們同樣也是需要人去普渡的。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中元節習俗“做普渡”。

“做普度”——閩臺人的中元節習俗

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而閩、臺擺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寫有中元敬語與施主姓名”的“普渡旗”,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

七月七年級(有的在六月底)這一天,是普度月的開始,泉州鯉城在開元寺大庭院中就豎起一杆高高的旗杆,掛上了“招魂幡”,向五路八方的遊魂散鬼昭示;在七月這個月內,我們泉州鯉城將每日供奉五味筵碗飯菜招待,並將頒發銀、服,由僧道“普度”眾鬼魂脫離苦海或輪迴轉世。

這些活動,前者稱“普施”即普遍施捨,後者稱“普度”,即普度眾鬼魂。前述七年級的活動稱“七年級豎旗”,就是在這一天豎招魂幡,又稱“起燈腳”,由於開元寺豎起大幡,所以有的境鋪不再豎幡。

當日黃昏時分,各家各戶在各自的門口擺上五味菜餚和酒、飯,又備一盞四方柱形玻璃燈,高七八寸,燈柱上貼小對聯,上寫:“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一心誠敬,敬點路燈”。奉敬已畢,燒了冥幣,便把路燈掛在門口,路燈的作用是用以照明街巷道路,好讓那些來接受“普施”、“普度”的“好兄弟”們在夜間行走方便。

普度之日,一般先由道士張羅,有關事項首先早於七年級即已在開元寺豎旗杆掛“招魂幡”,這是泉州古城做普度的標誌。然後張貼榜文,俗稱“豎幡”、“貼榜”。有人稱“豎旗”實乃誤稱。豎幡用以招引亡魂來接受普度;豎幡由開元寺統一豎立,榜文則由各境鋪於普度前夕張貼。

“做普度”——閩臺人的中元節習俗 第2張

張貼榜文則用以界定來此接受普度之眾鬼魂的類別、時限、入境路線,以及接受普度之具體時日。舊社會常於各鋪境主公宮前之廣場上豎立“招魂幡”。普度榜文用黃色毛邊紙寫成,因內容繁雜,常用二三張整張的黃紙粘接而成,貼於境主公宮正面磚牆上。待普度諸儀俗禮畢,在化紙時撕下連同招魂幡一併焚化。

做普度必須在境主公宮前之廣場上搭起一個普度壇,三面用帆布圍起,只留前面不圍。壇中用竹枝篾片為骨架,用五色紙糊了一尊高可丈餘的“大士爺”神像,神前點燃巨香、大燭。這尊“大士爺”青面獠牙、身披盔甲,看來這就是最古老的男性“觀音大士”,可見泉州鯉城此俗淵源十分古遠。“大士爺”兩側,又有“赦馬”和各色紙幡,神壇氣氛威嚴陰森,小孩子不敢仰視。

在神壇與戲臺之中的空地上,高高豎立一個紙糊的大紙“車曾”。作為鬼魂輪迴超度的象徵物,待諸鬼魂接受“普施”、酒足飯飽之後,由道士作法,仗劍步罡、吹牛角螺、摔草蓆等等程式完畢之後,便進入“牽車曾”儀式,道士引數人轉動“紙車曾”,口中唸唸有詞,作法讓諸鬼魂歷經輪迴超度出苦海,這就是“普度”的具體而重要的一個環節。

及至深夜,是否由道士舉行“放赦馬”、“打地獄城”等節目,視各鋪境而定。諸項節俗完畢之後,便是撤筵席,燒金楮放鞭炮,緊接著便是化紙,招魂幡、黃榜文、“大士爺”神像、“紙車曾”等等連同為數甚多的金紙一齊焚化,普度節俗至此結束。

到了農曆七月三十日,普度之月已經結束,各家各戶於當日黃昏舉行“倒燈腳”或稱“謝燈腳”儀式,儀式同“起燈腳”略同,用五味碗敬奉,此時要把“起燈腳”時貼在路燈柱上的小對聯撕下,連同金紙銀服一起焚化。主人收起路燈,以備來年再用。

如果七月剛好是小月沒有三十日,“倒燈腳”便提前在二十九日傍晚舉行,但也有在八月七年級日“倒燈腳”的。鯉城有“重普”之俗,即從八月七年級日開始,各鋪境又重新按既定順序又再做一次普度,俗稱“重普”,此為鯉城普度節俗之異者,但說不出典出何處。

【結束語】普渡雖然是閩臺地區的一項民間活動,不過大多是常見於閩中地區。閩中地區人民大多中元節請假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做普渡。

TAG標籤:中元節 閩臺 普度 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