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南京藝術“奇葩”——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和很多中國民間傳統戲曲一樣,高淳陽腔目連戲也正瀕臨失傳之危。高淳陽腔目連戲豐富了傳統的南京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我們都不希望這麼優秀的藝術就這樣消失了,現在我們來了解下吧。

南京藝術“奇葩”——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又叫“太平戲”,由做法事發展成舞臺演出,宗教色彩較濃。高淳自漢晉以來佛道盛行,道觀廟宇遍佈全境,爾後演唱目連戲的戲臺也應運而生。高淳還有木偶演出的目連戲,稱為“小目連”,其劇本聲腔與人演的相同。

按唱腔劃分,目連戲有東路腔、西路腔之分。西路腔又名南陵腔,東路腔又名水陽腔,簡稱陽腔。高淳陽腔目連戲屬東路腔,它的最大特點是“一唱眾和,鑼鼓節音,不被管絃”。

高淳陽腔目連戲以目連救母為主線,其劇本源於明代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高淳藝人在流傳中進行了增刪,並融入高淳地方習俗、方言、風情。現存劇本有清末本地僧人超輪抄本《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在演出過程中與地方習俗相結合,摻雜各種祭祀儀式。在唱腔上,結合高淳“高腔”,並吸收了“道士腔”和宋元雜劇中的戲曲聲腔,形成了自成體系的“陽腔”,曲牌達140多種。在音樂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說唱均採用高淳方言,並運用幫腔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高淳陽腔目連戲的角色行當為:生、旦、淨、醜、末、外。此外,尚有武行,專演“武場”。武場吸收了民間武術雜技,難度很大。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高淳陽腔目連戲是在宋元雜劇的基礎上,汲取道佛音樂和地方民歌而發展起來的獨特劇種。從演員角色、舞臺表演、唱腔設計、音樂伴奏等諸方面都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鋪墊了基礎。

高淳陽腔目連戲的舞臺表演藝術、唱腔、曲牌、尤其“武場”雜技,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它既體現了自南宋以降的文人學者的創作結晶、成果,也包含僧、道和民間藝人的心血和汗水。為後來昆、徽、京等中國戲劇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例如:高淳陽腔目連戲中的“高腔”、“高撥子”分別被徽劇、京劇所吸收,其生、旦、淨、末、醜、外諸多角色亦已成為中國傳統戲劇的固定角色。

高淳陽腔目連戲集中反映了元、明、清以來的高淳乃至江南地區得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例如:“目連六殿探母”一場戲中,目連給其母吃烏飯,至今,高淳老百姓仍有吃烏飯的習俗。因此,儲存和傳承陽腔目連戲對研究我國民族風俗、文化藝術、傳統道德、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具有不可多得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