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南京端午節習俗,傳統節日

曾經南京有首民謠:“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原本是一個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這一天,都要划龍舟、吃粽子。有的地方還喝雄黃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本期小編帶大家瞭解南京端午節的習俗都有什麼呢?

傳統節日:南京端午節習俗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南京端午習俗:
  上午掛“艾虎”,正午晒太陽燒大蒜
  端午節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嗎?錯,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鍋裡煮出來的雞蛋,據說這個吃法叫“壓頂”,可以整個夏天都不生瘡;老規矩講究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正午時,還要“晒端午”,有趣的是,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天亮插艾驅邪,掛“蒲劍”斬妖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當門的屋頂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條)懸掛一張鍾馗畫像,用以攆鬼辟邪。

上午掛“艾虎”畫符
  房門上掛“艾虎”,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系起,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畫符貼門上,要用紅筆黃紙畫些闢鬼符咒貼在門上。闢鬼符多種多樣,諸如:用紅筆在黃紙上畫一個“”(音吉)字。傳說人死變為鬼,鬼死變,人怕死鬼亦怕死,把這種符貼在門楣的上方,鬼就不敢進家傷人。也有的畫“五雷鎮宅”符貼在門楣的正上方,妖魔鬼怪見到這種符,就立遭五雷擊頂之災。
  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傳說真的五毒,見了彩印的花老虎腳下踩著五毒,就會嚇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
  給孩子掛個香荷包,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各種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蘆、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種造型,內裝香草,用彩色線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統稱“香荷包”。端午節把香荷包掛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驅瘴氣。也有用彩色繩網袋裝一個大蒜和鹹鴨蛋,縫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穢。

正午晒端午燒大蒜
  正午時晒端午,體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陽下晒一會,據說能把身上的邪氣晒跑,病晒好。
  鴨蛋、鵝蛋在陽光下晒,單吃粽子可不行,還得吃“粽子煮雞蛋”。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熟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晒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燒大蒜吃,五月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裡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不能分吃。以燒食獨頭蒜(整頭不分瓣)為最好,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說夏天可免腹疼。

傍晚喝雄黃酒看龍舟賽
  喝雄黃酒,做完各項免災事宜後,全家在一起喝雄黃酒,並把杯底沉澱的雄黃和成糊狀,塗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和肛門外。傳說昆蟲都怕雄黃,孩子抹了雄黃,夏季毒蟲就不會向體內鑽。喝雄黃酒是端午節活動的高潮。這一天還要用銀魚、韭菜、茭白等在鍋裡炒黑食之,謂之“炒五毒”;或拿黃豆和雄黃同炒,謂之“雄黃豆”,目的在於滅害防病。
  看龍舟競渡,最後一項節目就是划龍舟了。飯後閤家同往夫子廟秦淮河看龍舟競渡。

你可能會喜歡:
  節日查詢:2016年節日大全
  2015年每日財神方位查詢表
  最新世界無煙日宣傳標語大全
  世界無煙日是幾月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