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清明節植樹,清明節來歷和習俗

我國古代先人用智慧的頭腦把一年分為了二十四個節氣,而清明節就是第五個節氣,距離第一個節氣冬至相差了一百零五天。清明節正是春天的時候,人們會出去踏青和掃墓,那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呢?

清明節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植樹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我國清明節據記載初始於周代,是一段悲壯的歷史。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明節的習俗也很多,比如說掃墓、踏青、吃雞蛋、吃青團、踢蹴鞠等等。

清明節放風箏

清明節正是春光正好的時候,所以特別適合放風箏。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這個道理就好像古代放孔明燈許願是一樣的。

清明節植樹

清明節處在春季,陽光明媚,正是樹苗成長最好的時候。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也會在這天把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寫在布條上系在樹上,和小樹共同生長。

TAG標籤:來歷 清明節 習俗 植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