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南京清明掃墓的變遷,清明節風俗

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人們將迎來天地萬物“氣清景明”的清明節氣,清明節這一傳統祭祀節日也同時來臨,在這個時候,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有祭祖掃墓之風俗,且往往傳承已久,富有地方特色。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南京清明掃墓傳統的變遷。

清明節風俗 南京清明掃墓的變遷

清明節的民俗活動以祭祖為中心,傳說它與寒食節紀念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有關。又有說,寒食源於周代“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防火舊制。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一般在清明前的一日或兩日。由於寒食、清明兩節前後相連,到唐代它們逐漸合一,於是清明包容了原寒食的風俗,成為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特殊日子。

掃墓原為寒食的風俗,隨著寒食、清明兩節的合一,祭祖掃墓成了清明的主要節俗。祭掃,有祭先賢、忠烈的公祭,有祭祖先的宗廟、家廟的私祭。南京自古至今,公祭的人物有蔣子文、卞壼、明僧紹、顏真卿、楊邦乂、岳飛、文天祥(明清時被奉為南京城隍)、方孝孺、海瑞、林則徐、孫中山等。

私祭,以掃墓為主要活動,一般由男人帶上孩童到郊外祭掃祖墓,順便在城外的水際和山坡踏青賞玩、尋挑野菜。南京人掃墓的地點過去多在南郊,舊時各家要帶上盛祭品的竹編“春笥”,笥內放葷素菜餚、飯糰、酒水、碗筷、杯盞等物,掃墓中要拔除墳墓上和墓道上的雜樹,填土修墳,做“墳帽”,作為已有後人來祭掃的記號。

此外,在墳頭上要插上柳枝,以寄託對逝者再生的祝願。在公墓未闢之前,掃墓人拜祭後,所有祭供的菜餚都照例送給照看墓地的“墳親家”,同時還會另給現金若干,以作為守墳的謝金。有的人家在掃墓時還會帶一條生肉,在祖墳旁祭祀山神、土地,在他們心中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本聯絡在一起。

當今南京人的掃墓方式已發生很大的變化:祭品以水果、糕點取代了酒飯、葷素菜餚,獻物以鮮花取代了柳枝,鞠躬取代了磕頭。同時,墓祭由單一的家族祭掃向社會、家庭、個人三個層面拓展,即增加了社會性的公祭和個人性的網祭等形式。

如今,南京人在清明節往往會集體前往祭掃雨花臺烈士陵園,追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同胞,個人也會用微信、微博、網頁等表達對親友的悼念和追思等,改變了祭祀的單一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