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紀念衝破世俗偏見的勇氣,壯族祭瑤娘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下轄的田林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在這個廣西土地面積第一大縣境內,聚居著壯、漢、瑤、苗、彝、布依等11個民族,歷來和睦相處,安居樂業。今天少數民族的節日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當地一個既象徵壯瑤民族團結,又讚頌先人勇敢衝破世俗偏見的民族節日:壯族祭瑤娘。

壯族祭瑤娘:紀念衝破世俗偏見的勇氣

“祭瑤娘”是田林縣弄光屯一帶獨特的壯族民間習俗,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並在2010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徵加以保護。

關於“祭瑤娘”的起源,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漂亮的藍靛瑤姑娘看上了弄光屯的一位小夥子,當時壯瑤不準通婚,但這對有情人敢於衝破世俗偏見,約定在正月二十五那晚到山坡上對歌傳情,私訂終身,最終打破族規,結為連理。

姑娘嫁到弄光屯以後,用民間醫術為村民治病療傷,節日裡組織村民舉行拋錦包、對山歌等競技娛樂活動,使弄光屯在健康、歡樂、團結、和諧中逐漸壯大。在姑娘去世後,村民們視她為本屯始祖,尊稱她為“瑤娘”。此後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舉行一系列的傳統競技娛樂活動,以表達對“瑤娘”的愛戴和紀念。

每當正月二十五那一天,弄光屯全村人穿上節日盛裝,高高興興地聚集在村子中央瑤娘廟前的平地上舉行祭拜瑤娘活動。活動由村委會組織,負責所有經費。群眾則自覺出一大米、米酒、柴火等東西來參加活動。

村民們分工有序,已婚的男子忙著殺豬、殺雞、宰羊;女的忙著包粽子、舂滋粑、團米花。老人們則在廟堂裡擺上煮熟的豬、雞、魚、粽子、滋粑、米花等供品,點上香火,唸叨祀語,按照一定程式舉行祭拜瑤娘儀式。

與此同時,平地上的年輕人們也玩得起勁,有的丟枕包、有的打陀螺、有的打長短棍、有的拍飛鍵,小夥子們展現勇敢和才氣,同時也是姑娘們考察小夥子能耐的辦法。進行了這些熱身運動之後,年輕男女就開始對起山歌。

對歌時,男女雙方擺開架勢,通過優美的山歌對唱,一問一答,鬥智鬥勇。等到鄰村的小夥子、姑娘也來了,就分散對歌,這裡一對,那裡一雙,這時候唱的自然是情歌了,有情投意合者,初定戀愛關係,待日後交往理解後結成連理。如果在這天找到愛人,代表瑤娘保佑,愛情會更甜蜜幸福,恩愛到永遠。

傍晚,廟裡的祭祀活動儀式各項程式基本完成,人們舉行隆重的長桌宴會。負責後勤工作的人員把祭祀過瑤孃的貢品拿出來切成小塊,回鍋再炒一次,加上各種香料,製成香噴噴的菜餚。

這時,另一組人已經用木頭製成一條長飯桌,用芭蕉葉鋪在木桌上,再把肉、菜等擺在桌子上。當晚,全村所有的人集中在這裡吃上大團圓飯。村民認為,吃了祭祀過瑤孃的貢品,那是瑤娘吃過的物品,人吃了會沾上福氣,得到瑤孃的保佑,來年健康平安。而按照傳統,外地人不能吃祭祀過瑤孃的這些供品。

吃過團圓飯,晚上就是最熱鬧的祭瑤娘舞會了。首先是由兩頭威武的獅子出來熱場,鑼鼓聲、喝彩聲、笑聲、鞭炮聲交匯不斷,接著是10多位強壯的男村民,身著各種顏色和款式的瑤族服裝,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扮演成瑤娘登場。

瑤娘扮演者很有講究,必須是成年男子,身體強壯,心地善良的人。因為通過一代代相傳,瑤娘在當地人心中已經是一個勇敢、堅強而又善良的形象。在男權統治的社會條件下,女人和體弱的男人是不能扮演瑤孃的,否則是對瑤孃的玷汙和不敬。當然,能被選中扮演瑤孃的人是相當榮幸了。

一個個瑤娘扮演者,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有節奏地擺手、甩腳,沿著順時針方向不停地轉,不停地唱著山歌,跳起了歡快的轉圈舞。他們唱著保平安、保豐收、保興旺之類的山歌,並時不時與全場觀眾大聲互動,人們齊應著,一唱一合地附和著,因為他們認為能應的就是得到了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