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怎樣過七夕節,寧波七夕的習俗活動

七夕節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而為了迎接七夕的到來,各個地方都會有一些習俗活動,那麼在寧波七夕節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怎樣過七夕的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寧波七夕的習俗活動 怎樣過七夕節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出行吉日

寧波七夕節習俗活動
  
做“巧芽湯”
  寧波民間尚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先於七月七年級將谷種或綠豆放入小盒中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七夕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這天,剪芽做湯,給兒童吃,稱“巧芽”。

相思雨
  指望年年七夕天氣總是風清月白、群星璀璨,顯然是奢望。每逢七夕下雨的年份,雖然無法展開乞巧、賽巧、卜巧等活動,但老寧波會在斜風細雨中承接“七夕雨水”,寧波民間認為,七夕雨水乃雙星相會時織女“泣涕零如雨”所致,稱“相思雨”或“相思淚”,屬“聖水”。人們集聚聖水,寶愛備至,以備經年炊飲、濯發或沐浴之用。

月下乞巧
  乞巧遊戲分“賽巧”和“桐葉卜巧”兩種。賽巧女孩對月穿針線,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姑娘們手執彩色絲線對著月影燈影將線穿過針孔,謂之“賽巧”。所謂“卜巧”,即以桐葉在水中投射的影子叩問自己是巧是笨。如桐葉之影像花、像雲、像字或其他美麗形狀,謂“乞得巧”。如針影或粗或直,無花或雲的形態,則屬“乞得拙”。

吃童子雞
  七月初七,鎮海、北侖一帶人家都有吃新雞的習俗,寧波老話:“七月七,吃新雞。”相傳雙星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倆便能長相廝守,為了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遂有吃公雞這一奇特的習俗,順便也“秋補”一下。寧波老話講“好看是戲,好吃是雞”,老寧波認為,七月七吃新雞,跟冬令進補同理,年輕人吃新雞長身體,老年人吃新雞強筋骨。

寧波七夕的習俗活動 怎樣過七夕節 第2張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修造吉日

葡萄架下聽悄悄話
  在寧波農村,七夕這一天,少女會獨自一人去葡萄架下或生長茂盛的南瓜、茄子田塍裡蹲著,斂聲屏氣,凝神諦聽,依稀能聽到織女的洗碗聲,或許還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相會時低聲密談。未婚少女在遐想雙星的濃情蜜意之餘,趁機祈求牛郎織女保佑自己日後嫁個如意郎君,贏得純真的愛情。

懸掛西瓜燈
  舊時寧波人乞巧喜歡用瓜燈助興,寧波民間有將七月稱為“瓜月”的。宋代慶元(寧波)知府吳潛《鵲橋仙》:“馨香餅餌,新鮮瓜果,乞巧千門萬戶。”製作瓜燈先將西瓜的瓤肉挖掉,再在西瓜的外皮上雕刻各種精美的浮雕圖案,瓜內點上蠟燭,別具一格的觀賞燈具就算製成了。

槿樹葉爿(pán)滰頭
  寧波老話“牛郎織女碰頭,槿樹葉爿滰頭”。(“滰”在寧波方言中是“洗”的意思)七夕前一天,女子摘槿葉子,外加上橘子葉、紫蘇等,放置於天井之中,承接“織女之淚”——露水,稱“天孫水”,又稱“七夕水”。舊時婦女於此日採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髮,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髮烏黑。

喜蛛結網
  往昔七夕,在寧波坊間,婦女把活蜘蛛安於盒內,於次日觀看,如見喜蛛結網,意味著“乞得巧”了。七夕過後,姑娘們要將自己所製作的小工藝品、小玩藝,彼此相贈,以示情誼。

寧波七夕的習俗活動 怎樣過七夕節 第3張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領證吉日

“鳳穿牡丹”紋樣的金團
  在寧波民間的七夕祭品裡,有一種寧波獨有的供品,那便是印有“鳳穿牡丹”紋樣的金團。鳳,象徵女性;牡丹,喻富貴人家。“鳳穿牡丹”圖樣隱含了將待嫁的少女嫁入富貴之家的期盼。

印巧果
  寧波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要數“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稱“乞巧果”,款式繁多。宋朝時寧波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均含“七夕乞巧”之意。有模擬神話中牛郎與織女相會時臉上泛起幸福微渦“笑靨兒”花紋的巧果;有模擬天上織女織布梭的梭形面果;有模擬傳說中牛郎擲給織女的牛柺子的三角形巧果。

拜織女
  七夕這天,婦女們聚集於宗祠或自家明堂內,在浩瀚星空之下,擺設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是用紙糊的,案上用茶、酒以及“五子”: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和瓜子作供品,寓意“早生貴子”;陳列瓜果、巧果、胭脂花粉、紙製的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鮮花等,琳琅滿目,稱為“賀雙星”。姐妹們在香案扎制上下功夫,暗比高下,看誰製作得精巧。

TAG標籤:七夕節 寧波 習俗 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