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臺灣清明節吃什麼,解惑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臺灣清明節風俗習慣與閩南地區有所相同,但吃的食物和做法卻大大不同。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講解臺灣清明節吃什麼。

解惑:臺灣清明節吃什麼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開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蕓薹,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捲的前身。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臺閩一帶吃潤餅還保有古代春餅之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蕓薹以虎苔代替。吃潤餅在閩臺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大多為家族成員食用,一般不會用來招待外人。但近來也出現潤餅專賣店、賣潤餅專車,尤以夜市、菜市場等地最常見。

相傳薄餅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蔡復一是一個獨眼跛腳的殘疾人,有人取笑他只有一隻眼,他說:“一眼觀天下。”有人說他是瘸子,他應到:“一腳登龍門。”蔡復一才華橫溢,為人耿直,卻屢遭奸臣陷害。他們在皇帝面前推薦蔡復一整理抄寫朝廷裡歷年來的文書,且要蔡復一在四十九天內完成九大箱的文書,否則,當以違抗聖旨論處。為了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難得有歇息吃飯的時間。蔡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喂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吃飯。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因“薄餅”是蔡夫人所創,所以民間又有“美人薄餅”或“夫人薄餅”的說法。

臺灣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臺灣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潤餅”餅皮有兩種,一種是以麵粉加水揉韌,成直徑約15至20釐米的圓形薄餅坯,放入烤爐做成;另一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麵糰,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餡料通常用胡蘿蔔、冬筍、高麗菜、香腸、麵條、青豌豆、豆乾、包菜、豬肉、墨魚、煎雞蛋絲,蠔或蠔煎、蝦仁等,分盤上席,或炒成大雜燴。輔料方面,有油爆米粉絲、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蔥、蒜、芫荽等。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掃墓完要在先人的墓前剝紅蛋與親友分食,並將蛋殼撒在墓上,表示脫殼新生破蛋而出外,並有世代相傳的意思。而橘與吉的音相近,所以吃橘子代表把吉利吃下去,而橘皮也是撒在墓上,意義與灑蛋殼相同。

TAG標籤:清明節 解惑 臺灣 #